风电装机高歌猛进
无边的绿色簇拥而来,道旁树、玉米林、广阔的草场,散落其间的牛羊、马匹,若隐若现的房屋,一如电影中常见的欧洲乡间,让人怎么也无法与“八百里瀚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样的说法联系到一起。
司机开玩笑说,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太真实的白城。这里地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区交界的白城,因为属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风沙大,土地盐碱化严重,搁在一般年份,沙土飞扬、盐碱遍野才是真实的写照。但由于近几年、特别是今年雨水多,黄沙和盐碱地都被草盖了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的就“只有绿色、没有白色”了。
其实他说的并不全对。我们也看到了白色,一座座在乡野中以不规则的形状排列开来的风机。它们仿佛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我们行驰其间的,是白城的地盘,也是风电的地盘。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草案)》拟定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中电联确定的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里面都有白城基地。据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鲁海威介绍,之所以选择白城作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是因为白城在90年代末就开发过风电,是全国最早“吃螃蟹”的地方之一,二则因为当地风资源及风电场建设条件比较好,海拔较低,空气密度大,风速比较稳定,盐碱荒地多,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且适合集中开发。
“十一五”以来,吉林省的风电装机容量以年均82.7%的超速发展,白城绝对功不可没。从1999年吉林省首个风电场——通榆同发风电场3.06万千瓦并网发电,截至目前,白城风电并网发电规模达210万千瓦,占整个吉林省305万千瓦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的近70%;在投产累计28座风电场中,白城占了17座。2011年,白城全年风电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
但是,这样一份优秀的成绩单,离白城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最终开发目标依然很远。根据《吉林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白城最终装机容量可达1709万千瓦。白城能源产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则显示,白城可开发风电场面积为6865平方公里,风电装机容量可达2280万千瓦。
为了达到既定目标,继续保持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吉林省雄心勃勃地加快了把白城风电基地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步伐:吉林省新能源“十二五”开发规划要求白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增加725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届时风电装机容量将接近1000万千瓦。按照这一规划,十二五末,白城风电产业产值将超过200亿元。
业界的集体迷思
本来风电机组装机规模越大,其盈利能力也就越大。但是,由于“弃风”现象的严重,实际的情形是,白城风电企业普遍亏损。现在,白城风电产业界对于风电发展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百思不得其解。
根据白城能源产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1年,白城地区风电发电量为26.92亿千瓦时,弃风电量为7.4亿千瓦时,平均发电利用小时数1650小时,比风电设计发电小时数少450小时。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1年吉林省风电的平均发电利用小时数为1591小时。其中,白城的通榆同发风场2011年上网发电等效可利用小时不足1200小时,长岭风场则不满1430小时。而华能洮北风电场负责人赵诣说,从2012年1月份到7月底,自己所在的风电场的发电量是11899万千瓦时,可利用小时只有802小时,受限损失电量是8132万千瓦时,“相当于40%的发电量受限”,业务亏损额达700多万元人民币。其他风电场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也大都是亏损。
压力最大的当属电网企业,风电的“高歌猛进”使电网难以承受其重。
2012年年末,吉林省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350万千瓦,届时,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全省最大电力的40%,最小电力的80%,占省调直调装机容量的20%还多。吉林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处长杨国新说,“在电力电量平衡上,吉林省的电网已无能力全额接纳风力发电”。截至6月末,吉林省因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受限的风电占到了受限风电总量的60%之多。
因为白城风电并网发电规模占到了吉林省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的大多数,所以,吉林省电网之于风电的关系,大致上也就是白城电网和风电之间的关系。
白城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大勇介绍,“十一五”期间,白城电网总投资为20.7亿元,其中15.4亿直接或间接用于风电场的配套送出,约占总投资的74.4%,目前“网架结构基本能够支撑200多万千瓦风电的送出。”然而,这样的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虽然为了配合风电的大发展,电网企业正在做出更大的努力,加紧部署相关配套项目建设,以便保证十二五末吉林省的网架结构能够支撑658万千万规模的的风电外送,白城的网架结构则能够支撑425万千瓦的风电外送。但纵使如此,仔细留意便不难发现,到时,“基本能够支撑”对白城电网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如若白城的风电装机目标、电网建设如期实现,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和电网风电输送能力的差距最少也有475万千瓦,最多则可能达到575万千瓦以上。
发了电送不出去等于发电能力浪费,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大规模发展风电呢?采访期间,记者发现,可能出于对地方政府的尊重,风电企业和电网企业都有意无意回避了这一问题。
风电企业常常会说自己管不了那么多,只顾先“跑马圈地吧”,新能源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的方向,大量的风电机组闲置在那里,政府总要想办法协调。
电网企业主要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据一位电网企业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欧洲的经验,当风电装机占比较大时,电网规划原则、冗余水平、建设标准和适应性需要重新考虑,同时将带来大规模的电网投入,从这个意义上,吉林省现在的电网并不具备全部接入大规模风电的能力。它们很困惑,将来面对更大规模的风电,电网企业怎么办?
白城风电难出省界
但是,在白城市政府看来,白城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却意味着发展的机遇以及城市地位的提高。
风电产业已经成为白城新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华能、国电、大唐、华电、中电投、中广核、中材、华锐、哥美飒等著名企业的陆续进入,不但实现了风电的产业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以及设备的本地化生产、一体化配套,而且本地工业增加值、税收和就业率也都大幅度提升。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白城的定位仿佛也日渐清晰。白城自称已是东北中部、吉林省西部的绿色能源中心,其副市长徐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白城“不仅是东北电网的中部支柱,而且也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电力负荷中心”。
或许,这正是地方政府能不顾质疑声依旧全力推动风电大发展的原因。不过,此种努力相当长时间里可能只会停留于“看上去很美”的一厢情愿。
依照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设想,白城风电主要通过四条线路送出:通榆县的230万千瓦风电将通过500千伏输电线路直送四平500千伏梨树变电站,将风电送往辽宁省,实现“北电南送”;洮南市“风电群”则通过向阳—长岭—长春南500千伏输电线路送往长春市;白城和镇赉县“风电群”通过甜水500千伏变电站和松原500千伏变电站送往长春;大安市“风电群”通过松原500千伏变电站送往长春。除一条线路通往辽宁,另外三条线路的目的地都是长春。
辽宁是唯一接纳白城风电的外省区,而辽宁因为今年的电力供应充裕,已拟把原本参照去年标准输入的风电计划取消。现在,对于辽宁的做法,吉林省和白城市正从失望演化为平静。辽宁和黑龙江均是电力富裕省份,而且也都在筹划发展新能源,“长期看来都指望不上”。在《能源评论》参加的一次白城风电企业座谈会上,参加该座谈会的代表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样的见解。
更要命的是,即使在吉林省内,白城的风电消纳也不得不面临着火电的竞争。白城市能源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徐向国告诉我们,“白城市现有火电发电能力96.6亿千瓦时,风力发电能力43.4亿千瓦时,全口径年发电能力140亿千瓦时。而2011年全市总用电量仅为30亿千瓦时,富余电量达110亿千瓦时。”
白城“弃风”,白城火电供应能力过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对于期待首先立足吉林的白城风电而言,与火电竞争也不局限于白城,而是整个吉林省“闲置近1/3”的火电。知情人士透露,吉林有的火电机组,发电平均小时数才3000左右,“还不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风电机组”。所以,现在,白城乃至吉林省风电界努力的重点都是在提高风电消纳潜力和效率上。
苦苦求索消纳之路
为缓解电力消纳难题,白城市最近两年联合风电、供电企业做了不少探索。
方式一:向外省供暖
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协调下,为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去年白城供电公司曾成功向辽宁输出风电9亿千瓦时。
方式二:试点弃风供暖
目前来看,“弃风供暖”项目被公认为是白城风电消纳中的一个亮点。2011年,白城洮南市和大唐集团合作开展了洮南市热电厂小区的清洁能源供暖示范项目。据大唐新能源吉林省公司的副总工程师路达有介绍,该项目采取和大唐向阳40万千瓦风电场捆绑的模式开发,按照设计方案,国家能源局直接批文,要求电网对大唐向阳风电场的前20万千瓦项目在2012年采暖期里不限电,此外,给大唐向阳风电场批准增发指标,保证其发4500万千瓦时的电。现在,这一项目供暖总面积达16.3万平方米,90%的电量采用夜间10点到早上5点的低谷电,一个采暖期约耗电2700万千瓦时。虽然此项目单从供暖环节看,在过去的半个采暖期里亏损即达六七百万,但考虑风电增发带来的利润,算总账是不亏的。
方式三:出台政策鼓励用电
除了推介“弃风供暖”项目之外,白城市还正准备开展电气化城市创建活动。这一活动将在城市采暖、家庭厨房、城市交通和城市亮化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用电。据测算,每年就地消纳风电量可达4.55亿千瓦时。
方式四:吸引耗能企业进入
白城还在谋划建设清洁能源消纳示范区,通过国家和吉林省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能源密集型企业前往白城投资。根据这一规划,2012~2016年,白城市每年拟引进3~5个能源密集型项目,年均消纳20亿千瓦时的电量。目前,白城市正在与中铝集团一个电解铝项目进行对接。
方式五:谋划“田间电网”
“田间电网“的建设则是另外一条消纳之道。按照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的规划,白城市将增加200万亩的水田,水田总面积将达到400万亩。目前农民多用柴油机抽水灌溉,如全改用农灌电机井灌溉,则能新增用电3.6亿千瓦时。
……
可是,不少人对这些探索,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弃风供暖”是否值得在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推广,几家企业有能力拿到能源局的批文,电网企业能否承受政府强给的相关压力,此种模式能否推广、如何推广?如果没有用电电价方面的优惠,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也没有大量工业项目的电气化城市何以成就?如果发展高耗能企业,白城的环境容量和资源容量能否支撑?如果发展田间电网,筹建资金哪里来?
“特高压”:没有选择的选择?
为了让白城风电最大程度地满足上网需求和消纳需要,无论是吉林省电网还是白城供电公司,都在减少风电上网对电网运行不确定影响的前提下,从稳控、协调、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例如,针对大规模风电并网引发的电力电量平衡以及调峰等难题,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与白城供电公司推进对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研发并及时推广,组织对风机低电压穿越能力进行现场测试,出台举措力促风电场风电设备技术产业升级,装设风电外送稳控装置,等等。又如,从2012年6月起,作为国家风电并网调度试点,吉林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制定了《月度吉林省风电有序调电原则》,根据全省28个风电场的性质、历史、风电功率预测、运行管理等原则和评分项目,建立了一套相对公平的受限情况下风电上网调度指标体系,排在前面的,后限电,排在后面的,先限电。通过设定受限风电的上网规则,保证了风电上网的合理、有序。
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人对于电网非企业的这些努力虽然表示了肯定,但同时也都认为,其作用仍然有限,特高压才是白城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发展难题的唯一解决之道。
从长春到白城再到通榆,无论是从电网公司、当地政府还是风电企业那里,都能感受到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渴望。
杨国新说,“现在吉林省电源总体过剩,如果建设特高压,对吉林省风电输出将发挥巨大作用,它不单纯增加外送风电、提高接纳风电的能力,同时对火电外送也有积极作用。”
白城市政府也在全力呼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徐向国表示,“白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全力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不但会解决国家规划的大型风电基地的风电消纳难题,而且能够拉动白城的经济社会发展。”
风电企业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对它们而言,特高压的宏大意义在于可以把经济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与白城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发展需求有效接合起来,既有助于解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电紧张局面,又有助于解决白城的“窝电”、“窝风”,何乐而不为?当然,其负责人们同样关注给自己所在的企业带来的直接好处,“亏损少点,甚至还能够扭亏为盈,我们对投资者或者上级单位也好交代。”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风电发展、电网建设、配套电价政策规划中,特高压将占据主要的位置。但是,获批一条特高压线路谈何容易。梁庆嘉谈到了一则自己听到的传闻。说在相关单位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时候,曾经计划在吉林省建设一条特高压线路以推动风电外送。当时消息传来,吉林省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风电企业都备受鼓舞。但是后来消息却渐消于无形。
知情人士说,在这一规划最后被审核时,相关内容被取消了。但因为什么原因、在什么层面取消,各个信息渠道并不一致。有的说是高层怕这条特高压线路对国内的电网架构会造成不稳定影响。还有的说是关于这条线路的使用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只输送风电吧,担心不经济,如果将来也输送火电,因为白城并不产煤,又不是电力需求中心区,成本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不过,即便如此,在白城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闫浩看来,特高压的建设工作仍然已不容一拖再拖。他表示,在中电联规划的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中,除江苏、山东均处“三华”电网负荷中心、工业化水平较高,就地消纳能力强外,其它风电基地由于用电负荷较小,都急需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解决外送问题。在他看来,特高压电网或许是解决白城乃至吉林省风电发展问题的唯一选择。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中,吉林省2011年的风电利用小时数之所以在全国29个省级电网区域位列最后,根源恰恰在这里。“现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设特高压,把电送到缺电的华北、山东,否则没有别的办法。”他觉得吉林省和白城市的要求并不过分,除了白城,其他风电基地都有特高压作支撑了,“我们只是在寻求和甘肃、新疆等地一样的待遇。”而梁庆嘉也认为,“不管怎样,一条被相关各方强烈呼吁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一定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存在。”
风电乱象源于规划之失
吉林省一位要求不透露自己姓名的电力专家说,目前看,吉林省白城风电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发展前景难以让人乐观,“陷入了死胡同”。无数的利益主体以及不同的诉求相互纠结与作用,让吉林省白城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未来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我们在长春和白城采访期间,不止一次听人说起,要是能解决吉林省、白城市电力外送问题就好了,这样电网就可以承接更多的风电入网,风电在本地电力供给中的比重也会更大一些。但是,这只是如果,一个风电场的建设周期通常都可以控制在一年之内,与之相比,输电线路的建设周期却需要很长,加上审批,一条500千伏的输电线路,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由此看来,做好风电与电网规划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两者有机同步规划建设,才是解决风电接入问题的唯一出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问题可能更严重。且不说电网与风电发展规划难以同步,风电本身的规划也存在缺陷。据一位吉林省电力公司业内专家说,目前国家层面的风电规划并不清晰,2020年发展2亿千瓦风电的总量在各省如何分摊,是推广集中的大规模风电开发模式还是倾向于分布式的风电发展路径“并无规划”。电源规划是做电网规划的先期条件,电源规划都不清晰,电网规划从何谈起?很多地方在没有进行仔细研究分析的情况下仓促上马风电项目,国家整体又没有可行的市场手段来调节,“目前风电开发利用一团乱麻的状态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记者还不止一次听人说起,要是国家给电价政策优惠就好了,这样可以刺激用电主体选择风电的积极性。大唐新能源吉林省公司的副总工程师路达有说:“目前的风电电价政策属于重发轻送不管用,补贴政策不是一种市场机制,带动了发电侧的积极性,但对电网侧、用电侧的补贴远远不够。”这显然也应归入规划解决的问题。怎么处理风电和火电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风电和其他新能源发电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统一的规划才能解决。
可以说,能否在国家与各地政府层面,尽快出台统一的、更为科学的风电发展、电网建设规划并相应调整配套电价政策,将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风电发展能否趋于健康合理。这同样适用于白城风电基地。
具体到白城风电基地,摆在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吉林省、白城市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是,对大规模的风电发展到底该按确定键、暂停键还是停止键?
为了规划、建设、发展白城风电基地,许多企业以及单位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目前看,不论是继续、中止还是终止,都会有相关的参与主体利益受损。但是,就如前文所述中那样,盲目继续和断然终止,都不是可行的选择。前者因为补救成本高,导致成本与收益将严重失调;而后者则直接导致以前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最可行的做法也许是,稍微停顿一下,由政府主导,在各方参与下,修改白城风电基地的发展规划,及时弥补因规划缺失而导致的发展短板,在落实风电产业、电网建设、外部接纳渠道的配套之后,再迎来白城风电的大发展也不迟。
不要埋怨,不要失落,当然,更不能再贸然疾驰前行,现在,是理性行动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