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和葡萄牙电力公司(以下简称“葡电”)联合投标的95万千瓦英国Moray海上风电项目成功中标。此次中标不仅是三峡集团和葡电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新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三峡集团成功进入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成为我国第一家中标欧洲大型海上风电项目电价补贴的企业和首个投资全球近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的中国企业。
三峡集团此次成功中标只是近年来我国大型能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加速的一个缩影。
在经历前几年我国企业在海外大举投资矿业和石油的热潮后,如今新能源发电已经成为新一轮的热点投资领域。我国大型能源企业更是在海外新能源发电投资领域频频发力,以便引入世界一流的经验、技术和标准。
国际市场硕果累累
早在2013年国内不少大型国有电力企业就在欧洲和国外主要的风电企业有过合作。这些企业通过股权投资、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投资海外风电项目,以掌握国外先进的风电技术。
此次三峡集团中标的项目是2015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英国之际,三峡集团与葡电签署《关于合作开发英国Moray海上风电项目的合作协议》。该协议作为我国访问英国的正式合作成果,列入两国政府发布的协议成果清单。根据协议三峡将与葡电共同开发Moray海上风电项目。据悉,该项目位于苏格兰马里湾中部海域,离岸距离31千米,总规划装机112万千瓦,此次投标容量95万千瓦,中标电价每兆瓦时57.5英镑,项目预计2022年建成发电。
三峡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毕亚雄表示,今年不仅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之年,也是奠定未来几年发展态势至关重要的一年。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起稳回升,国际化进程加速,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经济化、国际化也将进一步提速。国内的风电企业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看重的不仅是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对接国际技术和标准,夯实发展基础。
三峡集团并非是唯一一个在海外市场收获颇丰的大型能源企业。近年来,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在欧洲的新能源领域投资明显加快,其下属欧洲能源公司助力不小。据了解,2014年6月底,中广核在法国注册成立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主要从事欧洲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开发建设、运维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
截至目前,中广核在海外的新能源控股装机已超过87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韩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目前,中广核欧能公司拥有比利时最大的陆上风电场Esperance项目,并于2016年12月收购中企迄今在爱尔兰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Douvan项目;2016年7月,该公司成功中标法国首批漂浮海上风电先导项目——Le Groix项目。今年7月底,其在英国首个自主建设的风电项目——Brenig项目破土动工。
值得关注的是,中广核中标的法国首批漂浮海上风电先导项目Le Groix,不仅是法国也是整个欧洲范围内首次进行的规划化漂浮式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招标,对未来海上风电行业和该技术领域的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
丹麦风电咨询机构MAKE中国风电市场分析师李小杨早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很大一部分的开发权限掌握在对海上风电的开发全过程了解较少的开发商手中,为了保证项目的进一步进行,国内部分开发商有意与欧洲的相关公司或政府展开合作,以指导自身的项目实施。中国开发商收购欧洲的海上风电场,不仅可以学习到欧洲成熟海上风电建设经验和运营经验,而且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风电项目可作为双方合作起点,增进相互了解之后,双方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合作,而不仅仅只限制于风能领域。
风电“出海”仍有多重屏障待破
成熟的海外市场虽然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但也并非零风险。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周忆忆早前在相关会议上介绍,未来五年全球风电装机潜能最大的国家除了我国外,还有印度、德国、美国和巴西,而上述市场对于我国风机制造商的进入都存在着一定困难。具体来说,美国需要有运行记录的保证才能获得当地的融资,整机制造商需要在当地运行足够多的年份才能获得融资。巴西市场有本土化的要求,需要整机制造商在当地有一定的潜能。印度是“交钥匙”工程,从前期的工厂确定到装机最后出售给当地开发商。而德国市场竞争激烈,很多欧洲的顶级制造商和美国整机制造商在德国占据很大市场份额。总的来说,业内专家将我国风电“出海”主要面临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风电项目属于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且属于政策敏感型能源,因此相关项目对东道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政治风险是海外投资中最大、最不可预期的风险。其具体体现为投资者因东道国政局结构与演变因素以及政府控制与管理等主要因素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其次,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专家指出,海外并购本质上是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行为的组合,其风险一方面是指并购行为违反东道主国法律法规,从而使得整体成本增加、时间延长或并购失败等与预期目标相违背的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指的是项目本身存在法律瑕疵,从而使得收购项目产生后续遗留问题,影响项目开发。
再次,技术壁垒也严重影响着我国风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这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各国之间的检测认证制度并没有完全接轨,不仅使得设备企业需要在不同国家进行多次反复认证,增加了成本,也导致优良产品出口受阻。一些国家甚至以此为工具,对本国企业实行排他性保护。
最后还有融资难的问题。据介绍,由于国际项目更加复杂、风险高,政策和法律上存在差异,再加上国际市场认知度低,我国风电企业在开发国外项目时,更多依托的是自有资金和国家基金,而较难获得国外投资者的青睐。
为了妥善解决上述一系列难题,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认证体系(以下简称“IECRE”)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鉴衡认证中心早前就正式成为IECRE认可的认证机构,并准许颁发IECRE证书,并成为目前欧洲之外首家IECRE认证机构,其余6家被德国、法国、西班牙包揽。这不仅仅是我国风电产业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为我国风电企业公平参与国际风电市场竞争进一步扫除了障碍,加快了我国风电产业加快“走出去”的整体步伐。
此外,针对风电融资难的问题,业内专家建议首先应成立内部国际市场专家团队。其次,应积极探讨项目融资模式,与当地银行开展合作探讨国际商业项目的融资方式。再次,汇率的风险规避产品和工具要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发展中国家货币,目前国内银行外币避险工具期限相对较短,无法满足东道国外币借款的避险要求。最后,简化国际项目的银行及信用保险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