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省新增风电并网装机量同比增加167%,是“十二五”期间单年新增风电装机规模最多的一年——
风电怎么上电网?
1月19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滁州市来安县的安徽龙源来安风电场。正值隆冬,寒风清冽,从省道驶进杨郢乡的乡村公路,循着标识牌的导引,便进入风电场的覆盖范围。道路蜿蜒起伏,透过薄薄的雾霭,一座座状如大风车的白色风电机组屹立在连绵的山头。
“你看到的这些风机,每个塔筒高80米,风轮直径都是87米,适合安徽这样的低风速地区,整个项目共有165台风机,总装机容量24.75万千瓦时,覆盖范围遍及来安县境内的杨郢乡、张山乡、长山林场、宝山林场等。 ”一旁的安徽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吴战昊介绍。
这座风电场位于来安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2011年5月投产。作为全国首个内陆低风速风电场,实现了我省风电“零”突破。
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爬到高山大峡谷,屯仓水库尽收眼底,三面环绕着苍山,散落在各个山头的巨大风电机组仿佛近在眼前,十分壮观。这道靓丽的视觉风景线让当地政府甚为自豪,准备打造成吸引游客取景留影的新景点。“这里的海拔大约在180米左右,每台风机都有编号,离我们最近的那台是B19。 ”来安风电场场长蔡少磊说。
走到B19号风机近前,直径大约5米左右的白色塔筒需要几个人合围环抱才能绕成一圈。记者抬头仰望,80米高的塔筒顶端有机舱、轮毂和三支叶片,在寒风吹拂中叶片轻微地摆动着。 “今天的风力等级大概是轻风,平地10米处风速在1.6米/秒至3.3米/秒之间。我们的风电机组设计是3米/秒启动,风速11米/秒时满负荷发电,单机容量1500千瓦。”蔡场长说。经过塔筒底部的舱门,记者进入了风机内部,左手边是一排高压电源柜、变频柜,右手边是塔底控制柜,前上方是一条高耸入云端的梯子,直通塔筒顶端的机舱。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就是风力发电。 ”吴战昊介绍,风轮是风力机的主要部件,由桨叶和轮毂组成,桨叶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外形,它在气流作用下能产生气动力使得风轮旋转,将风能转换成机械能,再通过齿轮箱增速,最终驱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风力发电机出口电压为690伏,经过箱式变压器升压至35千伏后,通过35千伏集电线路汇流至升压站。 ”蔡少磊指着风机旁边的一台箱式变压器比划着,又指向风机后面的35千伏集电线路介绍着。“升压站15条35千伏的集电线路将所带风电机组汇流到主变升压至220千伏后,以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送到国家电网宝桥变,就算是把风力发电机组发出来的电卖给国家电网了。 ”
低风速地区如何找风?
2008年起,我国风电行业进入逐年翻番式增长的快速上升通道,然而在风电场大规模扩张的同时,风电本地消纳能力不足、调峰困难、输送通道有限、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步显现。 2011年前后,风电行业步入低谷,“弃风限电”成为行业阵痛期的主题。
在风电行业的低迷期,我省“危中抢机”,从2010年风电开发起步到2015年,全省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已达135万千瓦,2015年全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年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920小时。风电成为我省继火电、水电、生物质发电之后的第四大电力资源。
“坦白地讲,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我省风能资源并不丰富。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到达我省已是强弩之末,风力减弱明显,夏季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也较小,因此我省属于典型的低风速区。 ”省能源局新能源处有关人士说。
年平均风速鲜有超过6m/s的安徽,一度被风电行业视为“鸡肋”,但如今,却已有多达20家风电开发企业在此群雄逐鹿。
“安徽低风速风电的发展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安徽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盛晓明深有体会。作为目前全球最大风电运营商,龙源集团也是国内开发低风速风电场的第一家,此举不仅填补了安徽风电开发的空白,也带动了国内低风速风电场的开发热潮。
在安徽龙源合肥总部的陈列室,风机安装过程、风机模型、中国风力发电发展状况……一部完整的风电发展史扑面而来。 “龙源之所以能成为低风速风电开发的拓荒者,与其具备前瞻性和专业性两大特质密不可分。”盛晓明说,国内风电的大发展,导致“三北地区”风电基地项目扎堆建设,集团前瞻性地预见到“三北地区”后续可能出现风电上网“限电”危险,便紧扣“上山、下海、低风速”这三个风电发展的空白,居安思危再创业,其中,在开创低风速风电先河方面,就是在安徽来安建成国内首个大型低风速风电场。
“当初我们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要充分利用低风速区有限的风能资源,必须将就当地自然条件,提高发电能力,减少能源内耗,因此核心开发技术不可或缺。”盛晓明拿起一个风轮讲解。“为保持风轮始终对准风向以获得最大功率,需要在风轮后面装风速仪和风向标,风机机舱可以360度旋转,实时跟踪迎风面。 ”他接着说,“再比如,使用双馈发电机,有定子、转子双套绕组,按照捕获最大风能的要求,提高机组发电效率,优化风力机的运行性能,更容易实现并网操作及运行。 ”
加长叶片,优化控制策略也成为不二选择,相较于“三北地区”,安徽低风速地区的叶片目前已经发展到110米甚或121米。
实践证明,技术攻关能提升可用率。到2015年,安徽龙源在我省已建成6座大型低风速风电场,累计投产容量68.47万千瓦,年均可利用小时数远远高于产能过剩、深受“弃风限电”困扰的“三北地区”。
怎样合理开发利用风能资源?
1月12日午后,记者来到无为县严桥镇。“这是我们华电福新无为风电项目1-3期风电场平面布局图,目前一期二期已经建成并网发电,累计投产容量9.6万千瓦,一年可利用小时数在2130小时左右。一期二期共48台风机主要分布在周边的山脊上,周围居民较少,建设风电场对场区内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华电福新安徽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清远介绍。
沿着崎岖曲折的山道攀登,半山腰上便是华电福新无为严桥风电场的升压站。和全省其他风电场不同,这里是风格迥异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院落里种满了常青灌木。监控室里,每台风机的风速、功率、风机状态、日发电量等一目了然。 “我们的升压站刚竣工不久,秉承节约化设计理念,与生活区严格分开。 ”公司负责人杨旺生说,他们在山脚下正谋划建一座集中监控中心,建成后能把华电福新在全省每台风机的运行状态囊括在内,真正实现少人值守、集中监控的高效运作。
随着我省风电的快速发展,风电场对局部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等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风电开发项目的一大亮点便是,严格执行环保设置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 ”杨旺生说。
在连绵群山环抱中,一条平整宽阔的崭新道路蜿蜒而上,直通华电福新在东山的风电开发现场。“这条路是我们为了在山上施工修建的,投入2000多万元,目前已经修建了将近四公里。 ”张清远说,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他们在路两侧,再植上草皮。
风力发电是国际上公认的技术最成熟、开发成本最低、最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据安徽龙源统计,该公司目前投产项目近70万千瓦,年减排二氧化碳130万吨,二氧化硫7588吨,环保效益显着。
然而,风电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根据最新的陆上风电项目上网标杆电价调整政策,2016年、2018年四类资源区分别降低1分钱、2分钱。业内人士认为,风电上网电价下调对本身就属低风速地区的安徽来说影响更为明显。但长远看,有利于整个市场的规范化。
风电开发竞争愈演愈烈,省内适合风电开发的区域愈加有限。“一方面亟须政府加强科学规划,避免无序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在运营风电场的增多,更要提升公司生产运营管理水平,以期与规模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盛晓明说。
据预测,2020年我省风电消纳能力在1月份达到最小值约360万千瓦,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约960万千瓦,其余各月消纳能力在740万千瓦至930万千瓦之间。记者从省能源局了解到,我省在制定风电发展“十三五”目标时,综合考虑了可开发资源情况、电网消纳能力、项目建设进度和技术进步、电价下降等因素,初步规划到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规模300万千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