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大亚湾:风电人如苍狼一般地抢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12  浏览次数:316

  大亚湾,是中广核事业的起点,也是中广核文化的发源地。9月28日,138位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广核小伙伴相聚大亚湾,体验了一场中广核文化寻根之旅。在28日的大亚湾参观体验之旅结束后,来自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节能公司代表岳国行感慨:“来到大亚湾,有一种回到母亲怀抱的感觉。我会把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身边更多的同事,让更多人感受我们的‘母亲’——大亚湾的魅力。”

  文化寻根活动是本届企业文化周的重磅活动,寻根代表们跟随中广核历史文化地标,实地参观了大亚湾/岭澳观景平台、西区宿舍、北区餐厅、大亚湾核电奠基石等地标,了解了背后的历史故事,模拟实景体验防人因行为训练,实地探寻了中广核的文化起源与内涵。

  今年的寻根有“国际范儿”

  在参加本届活动的138位寻根代表中,除了来自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首都北京、大连红沿河、广西防城港、福建宁德等全国各地的员工,还有8张金发碧眼、眼眶深邃的面孔显得比较特别,他们来自铀业公司的哈萨克斯坦谢米兹拜伊铀矿。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广核大家庭也不断壮大,“家庭成员”遍布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澳大利亚等地。海外寻根代表的加入,让此次“寻根之旅”更具国际范儿。

  8位哈国的兄弟都是第一次来到大亚湾,绝大部分也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在岭澳观景平台,在材料码头,在大榕树下……在每一个经过的景点,拿起手机拍了很多照片,留下了很多合影,一位哈国寻根代表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哈萨克斯坦是内陆国家,向往大海是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心中的梦想,今天,我们第一次来到大亚湾,第一次来到海边,心情是无比的激动。”

  在交流环节,一位哈国代表站起来发言,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是来自谢米兹拜伊铀矿的同行们。今天,我们感到很骄傲,因为我们亲眼见证了我们开采的铀矿用在了(中广核的)核电站。来到大亚湾,如此宏大的核电站,给我们巨大的心灵冲击,更重要的是,它还如此井然有序,环境也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倍。回到哈萨克斯坦,我一定要给同事们讲讲大亚湾,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想要来。我们祝愿中广核繁荣昌盛,因为核电站的建设也关系到天然铀的供应,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一场安全文化深度体验之旅

  “我们的安全文化是交过昂贵‘学费’、花费无数心血换来的,必须要不折不扣地得到传承。同时,中广核的安全文化不仅仅针对核电站,而是面向整个中广核……”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在文化课上,曾着重强调安全文化传承对于中广核的重要性。

  大亚湾是中广核核安全文化的发源地,本届企业文化周又恰逢中广核“安全文化年”,因此,此次大亚湾寻根之旅更是一场安全文化的深度体验之旅,相比去年,在地标故事分享等环节设计上更凸显安全内涵。作为实况版的企业文化复训,本届寻根活动仍延续了去年当事人讲当年事的模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来诠释中广核的文化精髓。

  站在西区宿舍的两层小楼前,1989年加入大亚湾建设、如今成为技术高工的徐万年分享了当年创业时的苦乐年华。“深圳的夏天很长,晚上经常热得人难以入睡,每天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打盆冷水泼到地面上,水立马发生汽化反应,地也马上就干了。空调在那个年代就是个传说……”徐工还回忆:“当时的大亚湾可以说是一个小联合国,1000多位外国专家驻扎在这里,各国文化在这里碰撞。当时法国EDF的专家顾问配备到了每一个班组,连给转动设备加油都由法方专家监护操作,文件准备、程序划叉、签字确认,一个步骤都不能少。当时一些中方员工有抵触,但坚持下来,大家意识到,其实我们学的不是加油,而是‘按程序办事’的文化。”

  在大亚湾观景平台、岭澳观景平台,岭澳二期的机组长陈鹏讲述了大亚湾核电站开工不久发生的漏筋事件始末——在漏筋事件中,面临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为了守住安全底线,大亚湾不惜停工55天,真正做到了决策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安全都必须处于优先位置”、“坚持在质量问题上决不让步”。岭澳一期运行值副值长肖守勇在岭澳观景平台讲述了坚决报废不合格转子及定子的故事,强调了中广核对“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一以贯之的坚持。

  “我们现在看到的装卸料系统换料水池,是中广核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为什么要实现自主化,我们还得从一次巨大考验说起。”在技能中心换料水池,刘传敏老师通过讲述大亚湾2号机组5.19燃料组件变形事件,强调核安全文化是一种危机感文化,“自满和骄傲是安全的大敌,安全文化水平一下降就会在机组安全稳定上反映出来”。

  跳方格,挑战防人因失效陷阱

  除了在大亚湾核电站奠基石、西区宿舍、观景平台、培训中心、技能中心、材料码头等历史地标的故事分享,本届寻根的互动体验指数也大大升级。

  在“防人因失误”训练室,寻根代表们玩起了跳方格游戏。不要以为这是简单的跳房子哦,跳方格的过程模拟再现核电站现场操作流程,准备工作票、唱票、执行程序、验证程序等一个步骤都不能少,面对模仿技能型失误、程序型失误、知识型失误等思维方式设置的各式陷阱,你保不准就会在哪儿犯错呢。在教员的带领下,代表们还在STAR(明星自检)训练盘、三段式沟通电话亭等教室,亲历了一把大亚湾核电人“强迫症”般的工作和沟通方式。

  在此次地标参观过程中,一系列醒目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标牌引来不少围观的目光,也成为寻根代表镜头里“到此一游”的见证。原来,为了做好中广核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今年8月以来,中广核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了名录整理、现场勘查和针对性修复工作。在此次文化寻根活动之前,第一批中广核历史文化建筑标牌在大亚湾核电基地树立起来,也成为此次地标寻根环节的一大亮点。

  风电故事讲述,分享创业苦与乐

  “即便风雪迷眼、举步维艰,我们也从未泄气,使尽一切招数:扬镐凿、铁锹挖、甚至用双手刨……遇到疑难杂症,在冰窖一样的风机上一待就是一天,渴了就喝点冰冷的水,饿了就干嚼方便面……但请不要为我们担心,‘孤寂’、‘苦闷’、‘枯燥’,只有不懂风电人的人才会这样认为。我们有着我们自己的感动、温馨和快乐。”

  在当天下午的寻根故事分享会上,来自风电公司的三位寻根代表,讲述了他们的风电故事。在寂寥的内蒙草原,面临严峻限电局面,风电人如苍狼一般地抢风;在静默的群山里,风电“铁军”顶着严寒酷暑爬风机、做巡检的故事;在河北坝上,风电人在零下20℃的天寒地冻里守护风电场。一个个真实的风电故事,感人的场面,让现场的一位寻根代表湿了眼眶,也仿佛把在座的寻根代表拉到了20多年前大亚湾艰苦的创业岁月。

  陆丰公司运行支持工程师卢秉祯表示:“看到了中广核在各个领域的转变与发展,看到了中广核蓬勃发展的势头,也看到了陆丰核电项目的希望,对未来工作更有信心了。”还有寻根代表感慨“一生一定要来一次大亚湾”。

  “中广核今天的发展,除了归功于战略和人才,还归功于文化的生生不息,归功于一代代创业的中广核人。正是这种创业者基因,渗透到了风电、水电、新技术、金融,才让中广核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回家’寻根,触摸中广核的历史、感受中广核的灵魂,是非常必要的,也将为团队注入新的能量和动力。”中广核文化宣传中心主任胡光耀在分享会上的一席话,道出了文化寻根活动的意义所在。

  寻根结束后,部分寻根代表还在中广核深圳总部,与中国广核集团公司高管、部门负责人及新员工代表交流碰撞,感受“家”的活力与温暖。此次寻根之旅结束后,这些寻根代表将成为“文化交流大使”,带着对中广核企业文化更深的理解,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撒播四方,在各自的岗位进行文化传递。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