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市一年后,曾创下主板发行价纪录的华锐风电发布了一份让投资者失望的年报:净利7.76亿元,下滑73%。在华锐风电之前,风电行业的另两家上市公司金风科技、天威保变的年报一样“很难看”。在经历了数年的“爆炸式”发展后,风电行业迎来了寒冬。在冬日里,小厂商和玩票的投机者逐渐退出,大厂商在努力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等待春天。
4月13日,股民老刘以16.14元买入华锐风电,他希望赌一把,“已经跌成这样了,还会差到怎样?”。一年多前,2011年1月13日,国内市场排名第一的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曾以90元发行价创出A股主板市场最高价,成为风电行业最大IPO。
4月12日,华锐风电发布的2011年报显示,公司净利7.76亿元,下滑73%。上市一年多以来,华锐风电市值蒸发近600亿元。
不光是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天威保变此前发布的2011年报显示,两家公司净利润分别下滑73.5%、94.32%。
“风电浪费百亿度”
政策上的风向变化,让在超车道上超速行驶了4年的风电行业骤然减速,新增装机容量几年来首度负增。
“由于上不了网,去年光风电就浪费了100亿度电。”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记者。
孟宪淦认为,配额制是解决“弃风”问题(弃风主要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让风电上网,只能将风机停止发电)的有效途径。“配额制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调整,即为了平衡地区间发展,避免浪费,提高使用效率。”
配额制是指按各地电力消费总量来规定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新能源发展政策。
华锐风电发布年报后一天,4月13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内要建立和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梁志鹏在这个论坛上透露的另一个信息也引起行业关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有望上半年出台,多家业内企业的网站不约而同地转载了该消息。
这被认为是在风电大规模发展暴露出风电上网难、浪费严重等问题后,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调整。
然而配额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尤其是风电上网问题,同时配额制也许不能“如期”出台。近日有报道称,由于各方利益纠葛,《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还处在前期调研阶段。
虽然配额制的消息对于行业来说是利好,但远水难解近渴。
对于风电业入冬,多家机构在分析报告中提出,国内风电行业竞争加剧、银根紧缩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加强风电并网管理并调整风电项目审批政策是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
此后,国家能源总局发文要求各省(区市)发改委严格执行风电项目核准计划,对于风电弃风超过20%的地区,原则上不得安排新的风电建设项目。此后又紧接着下发了《关于印发“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的通知》,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为1492万千瓦,较第一批规模降低了近五成。
据中国风能协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的统计,2011年度,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装机容量虽处全球第一位,但相比2010年度下降了6.85%,自2005年以来首现下降。此前连续4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长率超过100%。
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风电行业进入“调整期”。
小企业玩不下去了
从一个项目几十家企业来投标,到现在的每次投标都是几家“老面孔”,风电行业在入冬后,小企业生存越来越难。
4月上旬,在一家主流风电厂商做市场的王军峰,一直在贵州为一个风电场的招标而忙碌。尽管这次招标项目规模不到20万千瓦,算是小单,但也有国内近10家主流风机厂商到场。
“价格战仍然打得很凶,各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王俊峰列举了几家厂商的报价:3610元每千瓦、3860元每千瓦、3680元每千瓦、3660元每千瓦,各厂商报价仅相差10元至50元。这个报价相比去年底约3700元的报价略有下滑。据介绍,在2008年,这个价格曾高达6000元。
虽然今年才30出头,但王军峰入行已有七八年,经历了风电行业最好的时光和如今的“寒冬”。他告诉记者,与以前不同,尤其是去年以来,参加招标见到的常是老面孔,“大家都很熟,常见面,知道对手长短,报价也都比较靠谱。”不像前些年,动不动一个项目就有几十家厂商来投标,经常有“不在乎能否拿到订单”小厂商报出一个特别不靠谱的低价来搅局,把整个价格都拉得很低。
回忆起“好时光”,王军峰的感慨和还留在行业内的多数人一样。
2004年至2009年,中国的新增风电装机量每年都翻倍。那时候各地都流行建设风电“三峡”,但大规模风电场集中在西北地区,电网接入滞后,加上北方地区供暖特性,冬季风电经常要被掐掉留给火力发电。去年风电事故频发,政策出现“转向”。2011年5月,发改委收紧了50万千瓦以下风机项目审批;同期国家电网下发通知暂停了4个月风电接入核准,并密集出台了多项涉及风机质量和电器设备的风电标准,风电入网标准更加严格。2011年风电新增装机首度下滑,风电市场像被按了急停灯。
“大环境确实很让人恼火,不过也有好处,很多小企业都玩不下去了。”入行七八年,王俊峰说自己见到倒下的企业至少有四五十家。很多企业原来就是做工程机械的,也有完全不相干的,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特点:市场好的时候,蠢蠢欲动,花几千万买一个专利许可证,就开始造风机,“但由于买的都不是主流技术,从诞生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要灭亡。不少企业就只造了一台风机,或者只安装了一台风机就从此销声匿迹了。这些企业的老板不少都是我的朋友,在他门刚进入的时候,我都劝过,但都没人听。”
“去年一整年只接到了两三个风场的订单。”老柳想换个工作。他现在一家规模较小的风机厂商工作。他告诉记者,去年政策“变向”后公司已很难接到订单,公司近一半的销售都离开了。
老柳所在的企业并不是个案。例如位于宁波的一家企业,此前曾宣布计划投入2亿元用于风电设备自主化,并在今年底达到300台2兆瓦风机的制造能力,要成为风机制造业的后起之秀。但记者在其公司官方网站上未看到任何风机销售的信息或案例,企业新闻一栏仅有一则关于网站更新的新闻,且更新于2011年2月。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1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显示,排名前20位的风机厂商占据了国内98.5%的新增装机市场,而排名前4家企业占据了新增市场50%的市场份额。
创新“大冒险”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被迫”开创新的租赁商业模式,并直接参与上游建设,自己建风场、卖风场。
2月,针对“三一电气将退出风电行业”的传言,三一电气在北京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总经理吴佳梁称,“我想这可能是竞争对手放的烟幕,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考虑,三一都不可能轻言退出。”
作为工程机械领域的巨头三一重工的全资子公司,三一电气2008年正式成立并进入风电行业,迄今为止已投入超过30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三一去年在全国风机新增市场中排名第17位,全年装机179.5兆瓦,较2010年增加了73兆瓦,但其市场份额仅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
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三一与排名前五的企业差距太大。在他看来,三一退出的传言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业绩不好,原来100多人销售团队已被裁掉了大半。
在去年一片萧条下,也有企业实现了逆市增长。与2011年华锐风电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8.66%相比,广东中山的民营企业明阳风电去年销售收入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去年明阳风电的新增装机量也显著上升,在去年全年新增市场份额也从2010年的5.5%上升至6.7%,并首度进入了全球风机整机制造商前十位。
明阳风电的销售增长或可归结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其采用的租赁模式,在保证风场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减轻了业主一次性的支付压力。此外明阳参股上游产业链,自己建风场,卖风场。据了解,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约占其去年销售比例的近一半。
不过新能源行业分析师曹寅却认为这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不好倒逼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不仅是明阳,其实很多企业都在尝试这种模式,就像GE当年开创设备租赁模式一样。但设备厂商自己建风场也有很大的风险,例如如何拿到好的风场资源,风机一次性安装难以重复使用等。
而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虽然保住了市场的第一、第二的位置,但日子都不好过。华锐风电疲于与风机控制系统合作伙伴美国超导的合同以及知识产权纠纷;金风科技由于技术路线原因,深受去年原材料稀土价格上涨之痛,在与同行价格战上底气不足。
寒冬中的机遇
未来几年,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目前行业出现的变化,可能成为市场领先企业的发展契机。
对于风电行业的寒冬,王军峰有自己的看法。“任何行业发展都会经历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十二五’规划国家的风电装机大目标摆在那里,只是与前几年相比,发展速度会放缓。我们已经把外企打趴下了,目前这种变化对于行业领先企业而言并未是坏事。”
但要说风电寒冬会很快结束,也确实太早。
“今年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如此判断,他强调风电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后暴露出很多问题,政府正在对行业做调整,即不再追求量,而是真正提高风电使用效率。“十二五”期间,各省还将按照电力消费总量来规定可再生能源比例,今后风电项目将更接近用电负荷中心,减少远距离的大规模风电上网接入,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多用风电,协调区域发展。
截至2011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为6200多万千瓦,但其中有近2000万千瓦上不了网。
与“十二五”1亿千瓦风电并网装机量相比,2012-2015这四年总计的新增装机空间还有约6000万千瓦。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
在曹寅看来,整个风电行业就像其股价一样,也才刚打开理性发展的开端。“目前的调整是必然过程,没有前期大规模的发展和积累,这些风机厂商不可能花大的精力和资金去投入技术研发,不会去认真思考如何真正提高客户价值。现在靠价格竞争已经没有出路,未来企业的竞争包括技术研发实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资本等各类资源整合的能力、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王军峰已经将自己的主战场转移到了西南地区,用他的话说,今年这里将成为新的战场。由于西南的电网接入好,电价高,今年竞争也将最激烈。“寒冬是到了,但订单还是要拿的。”
西南地区是“西电东输”的主通道,这里风电上网条件比西北地区好,再加上这里风电的上网电价高,业主开发风电场积极性很高。以贵州为例,目前国家规定的上网电价是6毛1,而受益于西部大开发支持政策,每度电补贴2分钱,再加上有的风场拿到CDM(清洁发展机制)补贴近1毛钱,最终电价可以达到7毛3。
这样算下来,一个中等规模的风场,大概8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不少主流厂商都推出了针对西南高原地区的特殊机型,加大叶片宽度,增加扫风面积。
新京报记者 钟晶晶
■ 长镜头
海外市场路越来越窄
46GW(GW=100万千瓦),国际风能协会4月17日给出了一份对于2012年全球风能新装机容量的预测。对于中国的风机厂商来说,这并非一个好的消息。
在这一预测下,2012年新装机增速仅为12%。
在国内市场上,新装机增速趋缓以及竞争加剧已经使得国内厂商利润大幅下滑;在国内厂商冀望海外市场之时,他们面对的将是更剧烈的竞争。
欧洲市场巅峰已过
欧洲是现代风电行业发端之处,亦是风电行业早期最大的市场。但在中国企业将目光瞄向欧洲之时,欧洲市场的黄金时期已过。
但一些分析师认为,虽然增速放缓,欧洲市场后续发展仍有空间。此前欧盟制定的2020年能源行动计划指出,风电占整个欧盟电力消费的比例应达14%,而到2011年底,这一比例仅为6.3%。
另一方面对于欧洲再生能源市场的利好是,自日本核危机之后,欧洲普遍对核电更谨慎,甚至“退核”,这使得能源紧缺的欧洲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
美国市场遇贸易壁垒
美国是全球风电行业第三大市场,在新增装机容量上,且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截至2010年底,在美国风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只有2.3%,而布什政府时期制定的计划中,到2030年应有20%的电力供应来自于风电。
2011年美国新增风电发电容量增长36%,在全球居于首位。
但在美国市场,风电是政策制定者在考虑就业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行业。
风机制造行业中,包括叶轮、涡轮机、风电塔、变流器等诸多部件。在美国,这一产业涉及400多家工厂以及7.5万名雇员。
国内风机主机厂商目前仅有金风、华锐等厂家将产品送入美国市场,但美国对于中国风电产业的反倾销已经开始。
2011年12月29日,美国风电塔联盟向美商务部及美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进口自中国的应用级风电塔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寻求征收超过64.37%的关税。
新京报记者 吴敏
■ 特写
股民机构折戟“中石油第二”
河南股民老马最近很痛苦。因为自上市当天就买入华锐风电,至今仍被套牢,老马已变成了半个风电专家。
老马说,当时是看好新能源尤其是风电,二是看好阚治东和尉文渊这样的明星股东,三是觉得新股不应一直跌。不过最终证明这仅是老马的“一厢情愿”。
政策一变脸,市场立即有反应。从去年5月起,华锐风电股价开始大跳水,从60元一直跌至26元,跌幅高达63%。此后一蹶不振,目前股价已跌至16元的水平。
像老马这样买华锐风电被套的股民不在少数。在股吧和论坛上,股民戏称华锐风电为“中石油第二”。
去年“打新”的机构资金同样在“中石油第二”身上遭受重创。
其中最突出的是险资太平洋系——7只产品合计网下申购时获配724万股(经去年10转10后为1448万股),总投入6.52亿元,至去年末合计持有1075万股,为场内第一大机构势力,对应现价的市值仅剩1.63亿元。
华锐上市时的市盈率是48倍,目前市盈率为36倍。“A股市场的估值太高了,这样的市盈率在美国市场和香港市场是不敢想象的。”F&S(佛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曹寅认为,目前华锐股价的下挫是价值正常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