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风电三十年发展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外资企业都是中国风电市场中的主角,也为初期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数据显示,2003年外资整机制造企业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86%,但在10年后的2013年,其市场份额缩减到了5.84%。2008年,按当年新增装机容量排序,前5名整机企业中有2家外资企业,而到了2013年,没有一家外资整机企业进入当年新增装机前10名。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本土风电整机企业成为中国风电市场的绝对主力,外资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外资企业在抱怨市场规则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出现今天的局面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一是其产品型谱较为单一,按照欧洲环境标准设计制造的风电机组已无法满足中国风电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近些年中国整机商纷纷推出针对中国环境气候特点的低风速、高海拔、抗低温、抗台风等多种细分产品,获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而外资整机商虽然在国外市场的产品序列普遍能够满足需求,但在中国风电市场中,对特色机型的投放步伐明显慢于国内企业。
二是在大功率风电机组产品的投放上,仍落后于国内企业的速度。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来自在华外资风电整机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百千瓦级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容量中占67.25%,在兆瓦级机组中占6.01%,在多兆瓦级机组中的占比为零。
三是外资整机产品在价格上竞争不过中国本土品牌。目前外资机组价格约比国产机组价格高出5%左右,对于设备投资占比高的风电开发建设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数目。虽然曾经凭借在技术、设计、经验等方面拥有较大的品牌溢价能力,但近些年来中国整机商的进步有目共睹,很多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外资产品。
因此,在设备还未完成一个寿命周期,难以完整体现其可靠性和度电成本之前,业主更倾向于选择带有一些争议性质的“性价比”。这些原因,连同外资企业宁肯丢单也不屈就合同方的“霸王条款”的坚持原则的行为,都使其市场处境越发被动。
目前,虽然有些外资整机企业收缩了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但更多的还是选择了坚守。维斯塔斯等大型外资企业,在做中国市场布局时就已经考虑了将产品销往中国以外的亚太市场的产能设计,所以即使目前来自中国市场的订单不多,但谁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尤其是对深耕中国近三十年的外资企业,更是如此。反过来讲,以国外产品技术为发端的中国风电产业,如果在短短数年之内就将所有外资品牌从国内市场中挤压出去,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
一个公平、开放、竞争的市场应该是“内外兼修”的和谐系统,外资企业对于中国风电市场的价值,可以从“术”和“道”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术”,即在技术和管理上可供中国企业学习借鉴的价值。尽管核心技术竞争力是不会因为同处一个市场就能轻易习得的,但外资企业的优化管理以及对上游供应链的要求培育,则有益于中国风电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其次是“道”,即以诚信为基础的商业道德,以尊重为前提的世道人心。而这也恰恰是中国企业最该学习的地方,看“百年老店”如何通过对核心价值的坚守做到基业常青,看其如何以科学为本的精神做前瞻性的巨大投入。“术”的灵通转圜和“道”的顽强坚持,成就了伟大公司,也将涉世之初的市场投机者度化为有底线意识的企业人格体。中国企业应善于从竞争对手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如此,公平的游戏规则更容易建立,竞争的市场机制也能更好的运行,行业生态将更加和谐健康。
对中外风电企业的相处之道而言,莎翁笔下的“Live and let live”(宽容与共存)很合适,这既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