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概念,在本周的中国股市出尽了风头,特别是金风科技,在8月25~26日强势上涨,两天内收获了15.7%的股价涨幅。除了该股票的发行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色业绩支撑,这还得益于刚刚出台的海上风电政策的利好因素。
8月2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全国海上风电推进会,并公布了《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涉及44个海上风电项目,共计逾10000兆瓦装机容量。如此恢弘的市场前景,使得海上风电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政策趋稳 入行不等于赚钱
我国的海上风电产业自2009年正式起步,2010~2012年连续3年间,海上风电的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兆瓦,呈稳步发展态势。但2013年,是海上风电产业相当“难熬”的一年。这一年,我国的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跌至39兆瓦,仅为2012年的31%。因此,即便面对着令人鼓舞的10000兆瓦的前景,但更令业内诸方关心的是,项目能否落实,市场何时兴起。
值得关注的是,电价系统不完善,一直制约着我国的海上风电建设。今年6月,千呼万唤之下,我国海上风电定价政策终于出台,总算是为各开发商在建设蓝图上划定了一条基线。不过,政策并没有迎来各企业的普遍欢迎,较低的定价让该政策颇耐人玩味。有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出台了一个理智的方案,与其让海上风电产业“热身”过度,还不如在前期就靠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对非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区分潮间带风电和近海风电两种类型确定上网电价。其中,2017年以前投运的潮间带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为0.75元/千瓦时(含税,下同),近海风电项目含税上网电价为0.85元/千瓦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海上风电价格偏低。例如,德国海上风电上网价格目前约为1.27~1.6元/千瓦时,英国约为1.58元/千瓦时。
风能行业媒体算了一笔账,按照0.85元/千瓦时的电价测算,1个100兆瓦的近海风电厂,理论上收益率不足10%。同时,我国海上风电项目还需面对频发的台风天气可能带来的损失,且初期工程造价以及后期运行维护费用均不菲。面对已知的收益空间和未知的市场风险,已经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海上风电行业的投资者,都不得不审慎考量。目前看来,尽管前景大好,但这并不是一个进来就一定能挣钱的行业。
产品待“熟” 抢先机更待何时
不一定能挣钱的海上风电产业,正经历一个产业链完善、产品升级的过渡阶段。如果相关的设备供应商在此期间生产出成熟的,并且能够使海上风电项目高效、稳定运行的设备,将有助于整个海上风电产业的真正兴起,同时也有助于自身抓住“水到渠成”的市场机遇。
从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共计428.6兆瓦,扣除样机的容量,实际总装机容量为354兆瓦。目前实现并网运行的海上风电项目,大多使用2~3兆瓦容量的中小型风电机组。目前,国内至少有7家企业已研发出5兆瓦以上的风机设备,但普遍处于样机试验阶段。可以说,在海上风电风机市场,各家供应商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现阶段,海上风电设备供应商更需脚踏实地。一方面,海上风电设备在复杂海况下对设备的稳定性、耐腐蚀性等方面有较高技术要求。为此,设备供应商应不断通过研发完善现有产品,提升海上风电设备的可靠性,改善机型的发电小时数等性能。另一方面,随着海上风电开发力度的加大,可以预见设备的大型化趋势。以发动机组为例,目前国内5兆瓦的海上风机尚在调试,而早在2012年,10兆瓦海上风机的研发就已被列入国家“863”重点项目。知名风电设备制造商丹麦Vestas公司也在大型海上风机制造领域走在前列。对我国设备供应商而言,努力顺应设备大型化趋势也将成为必然。
当然,在目前的市场调整期,各个企业要想谋求立足,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定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跨领域的风电行业的表现十分突出。由于风电设备零部件和船舶零部件的重合率很高,该集团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形成了包括配套与总装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据了解,风电设备中90%的零部件,中船重工集团旗下企业均能够生产,在其中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四大关键部件上,中船重工集团都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中船重工集团旗下唯一的风电机组总装企业,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较早进入海上风电产业,共有4台样机装机,其中两台5兆瓦的样机已在江苏如东潮间带项目中并网运行。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定价政策的出台,将有众多海上风电项目抓紧在2017年前投入运营,从而势必带动海上风电整条产业链的调整和发展。这也是产业蓄势、企业发力占领市场“高地”的关键时期。当前,包括设备供应商在内的海上风电产业参与者只有沉住气,做好产品,才能掌握未来的市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