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蛟龙重工“牵手”吉宝集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22  浏览次数:205

  记者最近到江苏蛟龙重工集团采访,该集团董事长徐国华指着船坞内的国内首个多功能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说:“一座平台的价格近亿美元,是相同体积普通船舶造价的12倍。最关键的是,现在散货船订单竞争激烈,不少企业在零利润甚至亏本建造,而我们的平台利润近千万美元,是修造普通船只无法可比的。”

  走进蛟龙重工,听到的是从生产车间传出的阵阵焊接声、切割声;看到的是厂门口贴着招收熟练电焊工、装配工的启事。“目前,企业订单已排到2015年,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超20亿元。”集团办公室主任王冬平透露,公司为新加坡吉宝集团配套的一条海工装备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而历时两年自主研发、造价高达8200万美元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目前正在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明年初将交付使用,首批共建造三座。

  蛟龙重工的前身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型农具五金厂。改制后,于2003年5月成立南通蛟龙重工发展有限公司,扩大钢结构生产规模并逐步向造船业扩张。3年前,蛟龙重工发现欧洲市场订单有所减少,迅速做出策略调整:由船舶配套向海洋工程转型。就在许多企业面临困难时,蛟龙集团却成功收购了新加坡海工研发机构JHI公司,并成功开拓新的海外市场。

  如今,企业建造的“海上风电安装维护平台”和“移动式矿山救生舱”,获国际专利1项,发明专利6项,核心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去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企业和占有世界一半以上海工订单的新加坡吉宝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再增两条生产线。

  受国际环境影响,目前全球船舶钢结构产业正处于低谷,而“蛟龙重工”却逆势上扬,徐国华说:“这是公司由制造向创造转型的结果。”“蛟龙重工”分别在新加坡和南通设立了研发中心,拥有一支由110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其中,新加坡团队掌握海工装备最前沿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而企业本部的研发团队主要针对订单做优化细化设计和指导,从而使“蛟龙创造”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