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域,海上风电资源非常丰富,仅海平面以下20米水深以内风电可开发量就达到约7.5亿千瓦,为我国陆上风电可开发量的3倍。但截至2012年底,我国陆上风电累计装机却是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近190余倍。相对于陆上风电,我国的海上风电正处于起步向规模化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为推动海上风电建设,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有关条款的决定》。其中,“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设备制造”增列为鼓励类项目。
《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指出在示范项目建设带动海上风电技术和装备进步的基础上,促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重点开发建设河北、江苏、山东等地海上风电,到2015年实现5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装机规模。
产业政策的保驾护航只是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众多有利因素之一,我国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接近东部电力负荷中心,电力消纳能力强,海上风电的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等都是海上风电发展的驱动力。
但要实现“中国海上风电梦”也并非易事,需要突破技术、电网配套、规划布局、价格政策等诸多瓶颈。
首先,我国海上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尚未完全就绪。目前,我国海上风能资源评价工作还未系统开展,海洋水文测量、海底地质勘查工作也较薄弱,且这些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投入大、条件艰苦、周期长,基础性工作的进度缓慢必然会影响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其次,海上风电开发在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和运行都要比陆上复杂,在设计和制造海上风电机组过程中,必须考虑海上风资源特性、海流、波浪、潮汐、海床条件、冲刷等因素的联合作用,尤其是海上风电开发对风电设备承受海浪、风力的运行稳定性以及设备的耐腐蚀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技术支撑相对薄弱,适于海上风电建设的大容量机组还处于实验检测阶段。同时,我国海上风电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工程技术经验,对海上风电机组的设计施工、研究试验不足,离岸变电站和海底电缆输电水平也较低。
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海上风电电价政策的不明朗,也严重制约了海上风电发展。我国海上风电场多为潮间带项目,需要铺设海底电缆,并在陆上安装变压器,而这些输变电设备的投资要远大于同等规模的陆上风电场。由于远离海岸,海上风电场的维护需要特殊的设备和运输工具,均需要进行额外投入,而且配套零部件以进口为主,目前,无论是建设成本还是运行成本,海上风电场都要高于陆上风电场,因此海上风电项目需要更高的并网电价。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合理的海上风电电价政策,面对收益较差或不明确的海上风电项目,风电场运营商难以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导致海上风电项目的推进受到制约。
在管理机制方面,我国海上风电建设的统一管理协调也有待加强。我国海上功能区划不是很明晰,海上风电开发涉及到海洋、海事、军事、交通、渔业、气象等多个领域,我国又未建立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各部门对发展海上风电的认识不同,管理标准不同,执行方式不协调,对开发海上风电形成了一定制约。
虽然发展海上风电面临重重困难,但海上风电代表着国际前沿的风电发展水平,能否在全球风电行业具备强的竞争力,海上风电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一个核心的标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陆地一二类风区基本被瓜分完毕,只有三四类风区还有空间可挖,而海上风电的开发对风电场开发商而言,又是一次新的跑马圈地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海上风电项目更是有利可图,只要突破技术、电价和管理机制的制约,未来海上风电市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