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风机“噪声”真的会影响健康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1  浏览次数:190

  美国奥巴马政权6月25日公布了《全国气候行动计划》。坚持在2020年之前实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削减17%的目标,并将为此将采取一系列举措,比如使第一任期时翻番的可再生能源再增加一倍等。

  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主角也是风力,一直保持每年近30%的增长率,截至去年年底,风电输出功率已超过6000万千瓦。作为重要电源,正逐步获得“公民权”。风力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而且成本低,不会释放二氧化碳,对产业的波及效果很大,因此被寄予厚望。

  不过,今后要想持续普及推广,则需弄清并解决风车存在的课题。其中,噪声、阴影及景观等问题十分令人担忧。虽然抱怨影响心情、无法入睡的居民较少,但的确存在,并且还出现了公开提起诉讼的情况。

  目前,掀起了一股将风机与噪声问题及影响人们心情这一点综合加以考虑的潮流。日本最近一直在讨论这一话题,而在率先普及风力发电的海外也曾经历过这一现象。本文将主要以美国为例,介绍全球各国是如何看待风机与健康问题的。所有观点都认为风机噪声问题是心理问题。

  反安慰剂效应

  在网站上提供科学信息的美国《发现》杂志时常刊登一些有趣的文章。下面介绍2013年3月3日刊登的一位心理学家的报告,和2012年10月23日刊登的一位科学记者的报告。

  随着智能手机等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声称因电磁波导致健康受损。无线局域网WiFi产生的电磁波虽然不会危害人体的细胞,但也有人因此而影响情绪。而对于个人电脑和电视,这样的投诉却较少。这是一种心理问题,被称为“WiFi综合征”或者“电子雾霾”。

  美国心理学家在电视节目中做了如下实验。随意召集一些参与者,打开WiFi。15分钟后,约一半人表示心情变差,其中有两人中途退出。但事实上,此次实验根本就没有打开WiFi。

  这就是典型的“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具体而言,就是即使使用完全无效的药物,但却因深信其有效,而最终产生副作用的现象。有时对副作用过于担忧,认为“喝药后一定会出现副作用”,最终却加大了毫无必要的消极影响。据称,病态住宅、病态建筑的反安慰剂效应也非常大。

  据推测,最近风力发电产生的噪声问题也是这个情况。关于风力的噪声和振动,虽然在科学上没有发现问题,但居住在风机附近的居民中,却有些人抱怨身体变差。虽然多数居民并没有这种感觉。估计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可能是风机的原因,出于心理压力,最终危害到了身体健康。

  上述心理学家还建议进行如下实验。把认为风力发电导致心情变差的居民聚在一起,让他们一同乘坐巴士出去旅游。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放下百叶窗,不让他们看到外面的风景。巴士行驶到风机附近后再离开。从而观察与风车之间的距离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如果和距离没关系,那就还是心理问题。由于这个实验无需任何成本,因此希望地方政府等务必实施,以解决问题。

  并且,最近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也公布了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风力噪声问题缺乏流行病学上的根据,属于心理问题。这些调查引起轰动,许多媒体纷纷进行报道,报告书还刊登在网站上。下面具体进行介绍。

  悉尼大学的风力噪声调查

  悉尼大学教授西蒙-查普曼(Simon Chapman)2013年1月公布了有关澳大利亚风力发电的调查结果。

  西蒙教授针对澳大利亚1993年到2012年之前建设的51座风电场(风机1634台)对周边地区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对这些风机有131人投诉。如果按照5公里范围内的人口换算,相当于250人中就有1人投诉。

  这131人中有94人(相当于7成)居住在反风力发电团体所关注的6座风电场附近,同样按照5公里范围内的人口换算,该比例提高到了每87人中就会有1人投诉。

  并且,131人中有104人(相当于8成)是在2009年抗议运动开始以后出现的。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对风机提出抱怨。

  西蒙教授认为,反风力派可分成2类。一类是组织,他们都是居住在城市的富裕人群,并非居住在风机附近的当地居民。另一类则是典型的邻避症候群(NIMBY)。

  上述调查的结论是,健康受损完全是心理问题,在科学层面没有发现风机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可以下定结论,这是一种因谣言和传闻而引发的焦躁症(Communicated Disease)。澳大利亚政府也公开否认风机噪声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马萨诸塞州的专业委员会报告

  马萨诸塞州地处极为注重环保的新英格兰地区中心部。近几年,风力发电设施逐渐增多,截至2012年底,输出功率已达到103兆瓦,州政府还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建设200万千瓦的目标。但随着风车数量不断增加,也出现了担心危害健康等的呼声。因此马萨诸塞州政府设置了一个由各领域知名学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针对风电场对健康造成的影响,开展了广泛调查。该委员会经调查作出结论,如果能制定出合理的标准,基本上就能够避免对健康方面造成影响,并于2012年1月发布了报告书。

  该州环境保护局在公众卫生局的协助下开展了此次的调查。委托7名专家委员进行研讨。专业领域涉及到公众卫生学、流行病学、毒物学、神经学、睡眠药学、神经科学及机械工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参与调查的大学有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和新英格兰大学。

  马萨诸塞州强调,调查本身与在风力发电业务中存在利害关系的相关人员并没有任何关系。作为利害关系者的示例,例举了风力、石油、燃气和煤炭产业等。并且,选出的委员也是持中立态度,每个委员之间也没有特殊关系。该州还强调,总之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纯粹地进行科学讨论,对于风力发电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

  流行病学上的影响无法确认

  作为关键项目,对包括并非声音的超低频在内的噪声、风机影子移动产生的阴影闪烁、冬季叶片的结冰抛击(Ice throw)现象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认为风机的存在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关于噪声,包括“无法听到的”超低频声波在内,对低频声波进行了详细分析。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声音的定义(资料2)。声音是通过空气振动与受到其振动的物体发生共振而被感知到。频率较高的声波为“高频声波”,也就是高音;频率较低的声波是低频声波,也就是“嘭”及“噗”等可以听到的低音。高频声波的频率为1000赫兹到1万赫兹,低频声波的频率为20赫兹到100赫兹。它们均属于“声音”(Sound)。

  超过2万赫兹的是“超声”,英语表述为“Ultra Sound”,是指超过声音的意思,但它并不是声音。同样20赫兹以下的是次声,英语表述为“Infra Sound”,是指不够声音水平的意思,它也不是声音。

  次声虽然使用了汉字“声”,但它并不是声音,根本听不到。

  如上所述,马萨诸塞州对丹麦、瑞士、新西兰关于风机噪声等的调查报告进行了详查,同时还对该州风电场实际出现的情况以及对周围居民造成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专业委员会在报告中作出如下结论:

  * 无法确认风机发出的声音与对健康造成的流行病学影响(Epidemiology)存在因果关系;

  * 同样,也无法明确风车阴影造成的若隐若现问题(阴影闪烁)与对健康造成的流行病学影响存在因果关系;

  * 完全检测不到次声等产生的人体能够感知到的振动;

  * 低频声波低于噪声的标准水平;

  * 风机附近的居民中虽然也有人出现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但从流行病学来看,这并非生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