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和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中国海上风电目前正处于示范性项目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突破规划布局、价格政策和输配网络建设等瓶颈。这是21日在此间闭幕的“2013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暨展览会”传出的信息。
沿海省份加速准备
今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有关条款的决定》。其中,“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增列为鼓励类项目。
《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将促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重点开发建设上海、江苏、河北、山东海上风电,加快推进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辽宁等沿海地区海上风电的规划和项目建设。
在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看来,中国开发建设海上风电拥有众多有利因素,包括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接近负荷中心、电力消纳能力强,海上风电的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等。
中国正积极开展海上风电开发技术准备、前期工作和示范项目建设,适时稳妥扩大海上风电建设规模,以特许权招标项目和试验示范项目建设带动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和设备制造产业升级,为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建设打好基础。
目前,全国17个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已获得国家能源局同意开展,总装机容量395万千瓦,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市。还有28个项目正在争取国家能源局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总装机容量850万千瓦。
“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有难度
尽管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虽然海上风电离负荷中心近,但技术门槛和成本还比较高,投资成本目前约为陆上风电的两倍以上。正在推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成本是海上风电面临的又一新挑战。“海上风电上网电价若不能低于‘市场红线’,难以大规模发展”。
易跃春认为,中国当前亟须明确海上风电的电价政策。海上风电开发成本高、风险大,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合理的海上风电电价政策。各主要能源投资集团因投资收紧,面对收益较差或不明确的海上风电项目,难以继续大规模投入,导致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
除了电价问题,中国海上风电建设的统一管理协调也有待加强。易跃春表示,海上风电开发涉及多个领域,各部门对发展海上风电的认识不一,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实际执行管理标准不一,从而加大了海上风电项目前期的工作周期。
目前海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许可、通过海洋环评、通航安全论证的周期一般需要两年以上。
易跃春认为,目前中国海上风能资源评价工作还未系统开展,海洋水文测量、海底地质勘查工作也较薄弱,且这些基础性工作条件艰苦、周期长,建设进度缓慢必然会影响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即使目前国家已批复前期工作的39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到2015年全部建成,实现‘十二五’建成500万千瓦海上风电的目标也非常困难。”易跃春说。
海上风电是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委员李俊峰认为,海上风电是中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在节能减排规划实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是中国海上风电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国应通过建设一批海上风电项目,争取实现技术逐步成熟,管理逐步规范,政策逐步到位,为今后海上风电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2007年,中国第一台海上风力发电机在渤海海上风力发电示范项目投入运行,输入油田独立电网。
2010年6月,中国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10.2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成功并网。当年9月,中国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由国家能源局组织完成招标,确定江苏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四个海上特许权招标项目,总规模100万千瓦。
2011年6月,龙源江苏如东15万千瓦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开工,拉开了中国大规模开发建设海上(潮间带)风电场的序幕。
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共计约39万千瓦,是除英国、丹麦以外海上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
易跃春认为,虽然海上风电技术门槛和成本还比较高,但在发电效率上具有更高的效率,从整体来看很有开发价值。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海上风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这意味着,中国计划于“十二五”间用最少五年的时间超越欧洲此前20余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