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风电“泰斗”韩俊良怎样激流无助出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19  浏览次数:183

  2013年3月11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华锐风电董事会于2013年3月10日收到公司董事长韩俊良先生的书面辞职书,韩俊良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同时辞去除公司董事以外的兼任的公司及公司各子公司的其他职务。

  消息一出,众人唏嘘,唏嘘曾经的风电枭雄黯然离去,唏嘘如此强势人物今日竟如此无奈。他一手带领华锐风电走向辉煌,又一手带领华锐风电在这两年迅速走向“衰落”。对于他离开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他管理和决策上的失误造成的。但人都会犯错误,相信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韩俊良,我们可以细数他创造的辉煌和犯的错误。告别韩俊良,但请别一味否定韩俊良。

  那些年的疯狂

  中国风电的跨越式发展始于2006年,那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从那年开始,也进入了业界所称的风电“大跃进”的发展时代。2006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1000兆瓦,达到1137.15兆瓦,在此后的三年,中国风电出现了翻番式的发展,2007——2009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3303.65兆瓦、6246.43兆瓦和13803.21兆瓦。

  注册成立于2006年年初的华锐风电在当年的新增装机容量为75兆瓦,在随后三年,华锐风电的崛起同样也是“大跃进”式的,2007——2009年的新增风电装机量分别为679.5兆瓦、1402.5兆瓦和3495兆瓦。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以及之前,中国的主流风机是单机容量兆瓦级以下的750千瓦风机。华锐风电的介入一举改变了局面。早在2004年,华锐风电就引进了德国Fuhrlander(富尔兰德)公司的1.5兆瓦双馈风电机组的生产许可证,在2006年完成风电机组吊装前,已经做了大约两年的实验和改进,再通过韩俊良的公关能力,华锐风电1.5兆瓦机组迅速赢得了大量市场。中国由此进入大风机时代。

  “韩俊良正是抓住了那时候中国风电的疯狂发展节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70%国产化率、税收优惠、全额并网的颁布等,一系列利好,助推了华锐风电的快速成长。不过,那时候大家都把华锐风电的迅速发展归因于韩俊良良好的政府公关能力和客户公关能力。”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的一位风电行业分析师表示。

  “华锐风电刚成立时就敢于在国外预定1500套轴承,敢于第一个引进1.5兆瓦风电机组并进行规模化生产;敢于培养大量的客服人员,在机组出现故障时,第一时间达到现场;敢于在别的制造商不敢的情况下为中国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兆瓦风电机组。韩俊良的冒险精神和对未来市场大胆的预测支撑了华锐风电的快速壮大,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冒险和敢为的基因。”接触过华锐风电高层的PFC能源咨询公司分析师陈竹表示。

  2008年,华锐风电当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402.5兆瓦,超越金风科技(002202,股吧),排名中国第一;2009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402.5兆瓦,排名世界第三。韩俊良实现了“三三五一”战略的第一步,即三年内进入世界前三。

  “搅局者”

  华锐风电的进入,“搅乱”了整个风电市场,也改变了国内风电市场的竞争格局。

  2008年6月,在甘肃酒泉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招标上,华锐风电报价每千瓦仅5800元,比金风科技低了大约500元。而华锐风电在这次招标中中标180万千瓦,而金风科技只有81万千瓦。

  “这当时在业内引发了不少争议。这种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彻底打破了当时的市场格局。国外的风电机组制造商由于国产化率的限制不能参与特许权投标,又由于不具有价格优势,很难和华锐风电等国内企业在普通投标中竞争。这意味着外企在中国市场已不再占据主流位置。而另一风电巨头金风科技由于未采取降价策略,以及技术路线转移等因素的限制,也损失掉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华锐风电全盛时期几乎一枝独秀。”中国风能协会的一位人士表示。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2008年,金风科技国内新增装机的市场占有率为18.12%,是2006年至今所有年份中最低的。而当年华锐风电新增装机的市场占有率为22.45%。

  “华锐风电在2008年超越金风科技,确实在金风科技内部引起了大震动,在高层里面也引起了讨论,有一些员工埋怨企业在政府公关方面做得力度不够。”上述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风电行业分析师表示。

  “韩俊良带领华锐风电的崛起,也影响了整个国内风电市场。华锐风电引入兆瓦级的风电机组、在2008年率先降价等等策略,使得外资厂商面临着很大压力,维斯塔斯随后向中国市场投放了单机容量2兆瓦的风电机组,并且开始了一定程度的降价。”维斯塔斯市场部的一位人士表示,“但是他的做法太过激进,很难赢得好评。同时,步伐太快,也难保证机组质量在一个高水平上。”

  “降价之后,华锐风电需要进一步压低部件的采购价格,这也塑造了华锐风电和韩俊良在部件供应商那边的强势风格。”荷兰能源咨询公司Ecofys的一位风电行业分析师表示,“华锐风电用降价抢占市场份额的方法,改变了竞争格局,也将二三线风机制造企业逼向绝路,这也为后来风电机组制造商之间的恶性低价竞争埋下了伏笔。”

  管理之殇

  说到韩俊良,“大连帮”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词语。韩俊良时代,华锐风电的大部分高层和中层管理者都和大连重工(002204,股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韩俊良曾是大连重工旗下子公司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院长、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升职的希望,你发现子部门的领导都来自于大连重工,而他们都拿着比你高很多倍的薪水。”一位华锐风电离职员工表示。

  “这里不像一个企业,你感受不到文化,如果说有文化,那就是领导文化,据我所知我们是不能和韩总同乘一个电梯的。”一位入职三个月还未过试用期就离职的员工表示。

  “流程运转起来太慢,一个小小的用章申请,都需要经过韩俊良的签字批准。如果韩俊良不在,很多时候只能干着急。”上述离职员工表示,“一个市场化的公司却如此缺乏灵活性。”

  “韩俊良带领着一群人创造了风电行业的奇迹,但并没有创造管理奇迹。在创业初期,集权的决策模式有利于提高决策和行动效率,但是随着企业的壮大,没有良好的管理架构和企业文化,企业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韩俊良当年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似乎在管理上给华锐风电带来了创伤。”荷兰能源咨询公司Ecofys的风电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内部员工都说韩俊良记忆力超强,但是随着企业变得越来越庞大,他再强大也会一拳难敌四手。”

  “华锐风电的客户群体比较集中,比如华锐风电有大约30%的订单来自华能集团。其实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如果华能集团核准风电项目数量下降,必然也会影响华锐的装机量。而金风科技的客户群就比较分散。”上述分析师表示。

  “华锐风电从2011年就开始策划用信息系统改善企业内部流程,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很多人一起培训、沟通,但是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直到我2012年8月份离开时,该系统一直都没有上线,就是感觉协调上总是不太对劲儿。”上述离职员工表示。

  看不明白的决策

  2010年,华锐风电新增风电装机达到4386兆瓦,而同样达到顶峰的还有中国的新增风电装机量,为18927.99兆瓦。2011年上半年,甘肃酒泉和河北张北地区的风电脱网事故,使得风电各界开始思考风电的发展问题。风电的装机速度从2011年开始下降,市场环境在发生巨大变化,大家的好日子结束了。但是,韩俊良依然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如往年的高增长速度。

  根据华锐风电年报显示,2011年,华锐风电在职员工总数为2873人,而这一数据在2011年为2042人。和2010年相比,2011年职工人数增加了800多人。这是华锐风电历年来招聘规模最大的一年。而2011年,其他风电制造企业在忙着裁掉人员,或者基本不再招聘新员工,来减少开支。

  “研发部门招聘了太多的员工,很多人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都没有工作可做。我有点不明白,公司为什么还要招那么多人,我希望少招点人,增加我们现有员工的工资。”华锐风电研发部已离职的员工表示。“同时,由于人数的增加,公司还新承租了北京国际大厦的写字间。”

  “因市场环境不好,同时也为降低人力成本,2011年,华锐风电高管开始大幅降薪,其中韩俊良2010年的税前工资为858万元,其他高管大都超过300万元,而2011年,韩俊良税前工资降为216万元,其他高管降为100万元左右。同时,华锐风电还取消了一部分部门的加班工资。但因这新招聘的800多员工,人力成本实际并未降低多少。”PFC能源咨询公司分析师陈竹表示。“2011年,金风科技已经裁减了部分新招入的应届生。”

  不仅职工人数出现大增,华锐风电的制造基地也呈现扩张态势。

  根据2010年年报显示,华锐风电在大连、江苏盐城、内蒙古包头、甘肃酒泉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建设了山东东营、吉林白城及内蒙古兴安盟等风电产业基地,在美国建立了子公司,并积极拓展上海、内蒙古乌拉特和赤峰、新疆哈密、大连长兴岛、天津、江苏射阳以及海外风电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

  根据2011年年报显示,在前期大连、江苏、甘肃、内蒙古等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华锐风电已经在内蒙古通辽、福建泉州、黑龙江佳木斯、青海海南州、宁夏宁东、云南楚雄、江西九江、贵州毕节、山西侯马、辽宁铁岭、山东青岛、吉林镇赉、江苏南通、吉林四平等地区新投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基本实现了对全国主要风电市场的全面覆盖。

  同时,结合华锐风电的整体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海外建设工作,完成了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巴西等海外子公司的境外设立工作。

  “在2011年国内风电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下,韩俊良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拓展风电市场,希望通过子公司和地方政府之间加强联系,保持华锐风电的强劲势头。但是似乎事与愿违,加上设立子公司和制造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资金压力。”PFC能源咨询公司分析师陈竹表示,“而这些子公司将来肯定有一部分是要注销掉的。”

  功过是非

  “华锐风电的节奏太快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后也没有减速。不是战略不对,而是节奏不对。再加上高度集权的管理风格,很容易在这个高度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产生不适应。韩俊良是要为华锐的经营不善承担责任的。”一位内资设备商的内部人士表示。

  “韩俊良会被中国风电历史铭记,他虽然引发低价恶性竞争,一度使市场混乱,但是,风电电价因此加速平民化,接近火电价格。他引进了兆瓦级风电机组,促动中国进入大风机时代。总之,他为自己的经营哲学付出了代价。”维斯塔斯的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听到否定韩总的声音,我想这样是不好的,他虽然要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但是,他也曾带领企业发展壮大。人,还是需要一个公正的评价。”华锐风电一位内部员工表示。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