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张士洋: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挑战与路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17  浏览次数:88
  4月17日,由中国海上风电网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海上风电大会暨产业发展国际峰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技术创新、高质发展”,来自主管部门、行业学会、科研院所以及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企业单位共计400余人参加本次峰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士洋博士出席论坛并作题为《国际海上风电发展趋势与我国海风产业发展问题探究》的主旨报告。报告提到,中国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绝对领导者,但在迈向深远海开发与技术自主化的道路上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国际趋势:深远海开发与技术创新成未来重心
  全球海上风电正加速向深远海迈进。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212GW,其中深远海项目占比超40%。技术层面,风机大型化与漂浮式技术成为焦点。欧洲企业率先推出21.5MW级机组,中国企业亦实现26兆瓦级机组完全国产化,并启动全球最大漂浮式单机项目。此外,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助力深海电力输送,数字化管理则通过AI和无人机巡检将运维效率提升30%以上,中国在5G智能监控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二、中国现状:市场份额过半,产业链自主可控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占据全球新增装机67%的份额,2024年新增并网4GW,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全球Top10整机制造商中,7家来自中国,国产化率超90%,从叶片、海缆到施工船均实现自主可控。

  三、挑战与机遇:资源、法律与技术瓶颈待突破
  尽管成绩斐然,中国海上风电仍面临多重挑战:
  近岸资源稀缺:我国10%以上海域已被确权,近岸开发空间趋紧,未来需向离岸30公里外或水深超30米的区域拓展。
  法律体系滞后:海洋资源管理法规尚未细化,权责不清、审批复杂等问题制约深远海开发,亟需出台《海洋基本法》。
  生态保护矛盾:风电开发与鸟类迁徙、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平衡成为焦点,需强化生态监测与科学规划。

  四、未来发展路径:立体确权、融合发展、技术创新
  为应对挑战,提出三大发展路径:
  一是空间立体开发与产业融合。通过“风电+海洋牧场”“风电+文旅”等模式提升海域综合利用效率,如明阳阳江青洲四项目“明渔一号”试点多产业协同。政策层面,《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明确新增风电项目向深远海布局。
  二是AI赋能技术升级。加大漂浮式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核心技术研发,推动运维数字化转型;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产业链协同优化。引导上下游企业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张士洋最后强调,中国海上风电已从“跟跑”转向“领跑”,但要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需在立体确权、融合发展、技术自主、政策协同和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方能在深远海的“主战场”中赢得先机,继续遥遥领先。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