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风电需注重质量提升 机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27  浏览次数:127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全球共识。风电越来越展现出良好的前景。风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单机容量不断扩大,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业内专家也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全球风电发展仍然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总趋势,而中国应当在追求“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

  全球风电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近日,由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全球风电发展展望2012》报告预测:到2020年,在得到正确的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100GW,可以供应全球12%的电力需求;而到2030年,风电能够为全球提供超过20%的电力需求。

  不过,对比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其对于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的预期仅为587GW,提供全球6%的电力需求。相比之下,全球风能理事会的预测要乐观得多。对此,全球风能理事会秘书长Steve Sawyer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直言:“风电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可能会对我们的预测数字表示怀疑,认为风电不会发展得那么快。但是,我们之前也曾经做过对于2012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乐观预测,当时有很多人不相信风电产业能发展这么快。然而事实却是,如今风电发展的实际规模达到了我们当初的大胆预期。”

  同时,Steve Sawyer介绍说,2011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绝大部分不是发生在经和组织(OECD)国家,而是出现在风电的新市场。“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正在拉动全球市场的发展,这一情况是2010年和2011年所反映出来的。”Steve Sawyer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但是要让风电的潜力得到完全的发挥,还需要各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并且抓紧时间付诸行动。”此外,Steve Sawyer还表示,在亚非拉大陆,除了中国之外,印度、巴西和南非的风电产业将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全球风电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风电产业将积极迈进。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表示:“中国是目前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预计今年超过6000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成为中国第三大电源。刚刚颁布了“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规划,到2015风电电网装机达到1亿千瓦,2020年达到2亿千瓦。”

  政策稳定和补贴是保障

  长期稳定的政策才能向投资者提供一个清晰的信号,所以,稳定的政策是确保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Steve Sawyer直言,目前美国就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包括下行的价格压力,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到期,这也将影响北美风电的发展。

  另外,对于补贴,Steve Sawyer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获得补贴无可厚非,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化石燃料的补贴远远大于风电的补贴。“我们呼吁在化石燃料缩减降低补贴,差不多在30年当中不停呼吁,但是全世界范围内,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却仍在增加对于化石燃料的补贴。”

  在美国有过12年经历的大连力行现代传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欣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布什政府期间,对于石油、天然气以及传统的化石工业补贴尤为显着,比如有减税、政府帮助投资开采油田等隐性补贴的方式。“奥巴马上台以后,政策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补贴还是普遍存在的。”李欣说。

  对此,国际能源署能源主管Paolo Frankl还在会上表示:“去年化石燃料增了长30%,这些数字基本上是我们所预计的可再生能源能够获得全球补贴的6倍。如果我们不弥补这样一个鸿沟的话,可再生能源就不会在公平的竞争平台。”

  中国将破除体制障碍促风能健康发展

  刘琦在会上表示,中国目前风电电网装机规模世界第一,但有一些地方存在弃风现象,反映传统能源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需要,加快风电发展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束缚,促进中国风电持续健康发展。

  刘琦指出,首先是加强电力系统建设,扩大配置风能资源的范围,建立更大区域的电力市场,推动风电在更大的电力市场中消纳;其次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促进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再次,优化风电开发布局,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行,优先建设市场条件好的陆上风电,积极稳妥发展海上风电,保持适度的风电建设规模;创新风电利用方式,适应风电间歇性的特点,开发动热农业提水灌溉,促进风电就地消纳;最后是加强同世界风电技术发达国家的合作,提升风电装备水平,增强中国风电企业创新能力,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注重国内风电产品质量提升

  国内的风电产业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

  “与国外的产品质量相比,国内尚有一些差距。”李欣向中国经济导报直言。事实上,如果风电机组的质量不好,会直接影响到风电运营的盈亏。

  “风电机组的设计寿命为20年,但是事实上国内很多风电机组只有15年甚至更短的寿命。”李欣说,“而且在其寿命年限中,风电机组如果因为质量问题频繁需要修理,也将增加很多成本,导致无法盈利,因为维修的成本是巨大的。”

  那么国产的风电机组在那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以提高质量,减少事故率?就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辽宁省机械设计学会副理事长李力行教授,他长期关注国内风电行业的发展,并且经常去风电场实地调研。“就我遇到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机组出故障是由于漏油和齿轮磨损。”李力行说,“一方面,漏油将可能导致腐蚀叶片,也导致齿轮不能顺利运作,另一方面,由于风力有时大有时小,突变的时候可能会损坏齿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还采访了中际联合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该公司提供风电机组叶片的修复技术。上述人员称,就修复1.5兆瓦风电机组的一个叶片而言,花费就高达50万元,因此,风电机组本身的质量以及平时的保养检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李欣还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不能盲目追求机组规模大小,而且并不是单个机组的功率越大越好,而是应当找到一个最有效率的点。事实上,风电机组的发电量与其叶片直径是成平方关系,也就是说直径变成2倍,发电能力将变成4倍,不过同时叶片的质量也将变为8倍。“6兆瓦的不一定比3兆瓦的效率高,3兆瓦的也不一定就比1.5兆瓦的合算,要结合实际,找出花同样的钱,带来的收益最多的方案。”李欣说。

  中国风电宏观政策历程回顾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风电机组的开发,从1996年开始,启动了“乘风工程”、“双加工程”、“国债风电项目”、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的支持项目推动了风电的发展。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上网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应当协助、配合。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8部门联合出台《“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亿千瓦。当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风电新增装机7000万千瓦。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

  2007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电监会25号令),提出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201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2012年4月,科技部《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风电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1.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6100万千瓦,风电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0万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争取达到总发电量的20%以上。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