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风场建设 » 正文

风电:产业发展从量变走向质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27  浏览次数:180

  11月15日,被誉为行业内规格最高的盛会——2012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如期举行。这场为期三天的大会以我国风能产业发展现状为主题,与世界分享了我国风电的发展成果和经验,讨论了风能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技术、市场、国际合作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风能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前景,风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单机容量不断扩大,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当下我国风电装机容量造就了领先全球的新形势,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风能大国的新的挑战。

  风电寒冬不会太冷

  迅速发展的风能产业和许多能源产业一样,在发展的快车道上遭遇了业界所谓的“寒冬”时期,部分企业的倒闭使得整个风能市场一度仿佛阴云密布。

  但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风电的“寒冬”不至于太冷。“去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新增了1700多万千瓦,占世界装机总容量的42%。大家说我们现在是寒冬,但是一定要注意我国市场占到世界的42%,这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这个市场的竞争激烈造成了一种寒冬的感觉。”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说。

  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我国风电累计吊装容量从35万千瓦增加到了4400万千瓦,排名从世界第九位一跃而升为第一位,我国风电市场的快速雄起带动了我国风电企业的加速成长,风能如一块在不断做大的蛋糕,激烈的市场竞争注定了优胜劣汰。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4623万千瓦。

  “去年,我国的运营容量和吊装容量差1700多万千瓦,这无疑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施鹏飞表示,“而当前我们所感到的寒冬,其实就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产能过剩中当然也包括了弃风问题。”据统计,我国弃风率平均达到16%,吉林地区甚至超过了20%。根据电监会报告显示,由于风电建设规划和电网的规划不协调,电网建设周期较长,而风电资源丰富的地区本地负荷不足,电力输送能力、系统调风、火电调风能力亦有欠缺。促进风电消纳市场和各类电源协调运营的机制成为了风能市场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风电技术接轨国际

  近年来,在全球风能产业飞跃的同时,不管是在装机容量还是技术研究方面,我国都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对全球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的结果和我国风电资源的分布显示,我国三级潜在开发量可以满足数亿  千瓦的需求。而据2011年底的数据统计,我国的风电装机新增容量和总容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加勒德哈森集团董事长AndrewGarrad在大会发言时表示:“中国确实有能力把在西部多风地区生产的风能,与东部的大量电力需求结合起来,可能这种结合在西方需要10到15年,而在中国完成这一切只需要3到4年的时间。”我国的风能产业保持着飞速的增长态势,而在国内则呈现着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齐发展的态势。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于2010年投运,而江苏15万千瓦的风电也正在建设。

  另一方面,我国的风电技术与全球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当前我国国内主流机组为1.5兆瓦到3兆瓦,变速、变桨技术始于我国,而风电场控制预测等相应技术也正在研发。

  科技部高新司处长郑方能表示,今后风电的具体技术研究方向是面向我国风电规模化,研究风资源提升我国风电基础创新的能力。同时他表示,将着重部署风能资源技术领域的研究,其中将会涉及到研究复杂地形、树脂模型、高精度参数及第二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研究。

  风电发展还需体制保障

  全球风电在持续快速大规模发展,其对整个电力系统产生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在当前风电产业占比加重的同时,也面临着与现有电力系统相互适应和融合的新挑战。

  在美国和欧洲等一些风电大国,已通过立法,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同时已初步建立起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电力运行体系和政策法规制度。在我国目前风电装机规模世界第一的前提下,一些地方存在的弃风现象,反映了传统能源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需要。

  国家能源副局长刘琦在会上发言时表示,加快风电发展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束缚。促进中国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同时他表示,今后我国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加强电力系统建设,扩大配置风能资源的范围,建立更大区域的电力市场,推动风电在更大的电力市场中消纳;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促进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优化风电开发布局,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行,优先建设市场条件好的陆上风电,积极稳妥发展海上风电,保持适度的风电建设规模;创新风电利用方式,适应风电间歇性的特点,开发农业提水灌溉,促进风电就地消纳;加强同世界风电技术发达国家的合作,提升风电装备水平,增强中国风电企业创新能力,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