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上风电建设的大规模开启,蕴含千亿商机的安装市场即将爆发。面对门槛高、投入大的海上安装行业,谁能脱颖而出?
2012年1月,江苏。一条长90米,宽50米,型深6.8米的大型安装船缓缓驶出泊位。这艘号称“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设备工程安装施工船舶,集风塔打桩、风电设备安装于一体,总造价达人民币3亿多元。船体上配置83米高的主吊钩平台,主吊钩平台安装一台400吨能360度回转的起重机,最大吊高为120多米,相当于40层楼高。
“海上风电吊装船的匮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海上风电业主方的江苏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钢颇有感触。
根据“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规划,2015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500万千瓦,到2020年海上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如果按照每台风机5兆瓦计算,到2020年则需要安装6000台,如果按现在通用的2.5兆瓦和3兆瓦计算则需安装近12000台风机。如此大规模的安装,对于吊装的需求会无限扩大。
“我们也在自己研制一种新型的吊装船,估计今年下半年完工,但一条船一年只能安装40-50台风机,还远远不够。”张钢说,龙源电力作为最大的风电企业,早已在盘算偌大的安装市场,并与振华重工合作成立了江苏龙源振华海洋施工公司(下称“龙源振华”),组成了20余艘不同种类船只的海上风电安装队伍。
海上风电一直没能跟上陆上风电的发展速度,与高额的施工成本是分不开的。湘电风能副总经理龙辛提出,施工成本约占整个成本的50%,如果风电企业成立自己的安装公司,会降低这部分安装成本,但动辄几亿、十几亿元的投资也让很多企业吃不消。
无疑,一个庞大的新市场被催生,只是门槛太高。但大型船舶公司和海洋作业企业似乎并没有被高门槛拒之门外,南洋船舶、山海关船舶重工、中交三局、振华重工等企业纷纷转向进入海上风电领域。2011年起,各家新型安装船下线的消息不绝于耳,一场海上争夺战在所难免。但海上风电毕竟刚刚起步,在没有完善标准和规则的前提下,这近千亿元的商机能否被顺利激活?
风电企业的小算盘
酝酿组建自己的海上风电安装队伍,龙源电力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动议了。“组建安装队伍可以降低施工成本,海上风电无法大发展的症结就在于此。”张钢坦言。
其实,成立龙源振华的初衷并非如此单一,从2010年成立至今,龙源电力已经接连中标了如东、大丰的海上风电项目,国家能源局也提出建议,希望龙源的海上风场能成为一个从施工到后期维护的试验场,来验证国内施工水平和各厂家机型的优劣,所以在如东项目中,龙源一方面启动了自己的安装队伍,另一方面选择了国内8大厂家的16种机型。
“现在,我们公司的项目已经接近饱和,从明年开始,龙源振华会承接其他公司的项目,海上风电的施工将成为龙源一个重要发展板块。”张钢说。
“龙源依托其强大实力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电力人,但风电企业自己做海上风电安装就我国现状来说暂时不会成为主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担忧,他认为海上风电安装是非常有前景的市场,由于其高额的投资成本和风险,目前不太适合刚刚起步的海上风电企业来运作。
施鹏飞认为吊装还应是专业的海上重工公司来做,龙源也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与振华重工各50%股份组建的新公司。而其他企业中标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为了降低这部分安装成本,选择了同风电设备商和安装企业捆绑竞标。据悉,大连船舶也一度传出与华电新能源公司合作,即将组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上风电安装公司的消息。2011年12月26日,道达海上风电工程与大唐新能源签署了合资框架协议以及海上风电战略合作协议。大唐表示在2012年的滨海项目施工中,会优先使用道达的施工技术。
显然,不管是成立安装公司,还是捆绑、战略合作,无论哪种形式,无不表明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风电企业们在为降低海上风电的成本各自谋划着。
对于安装的高成本,龙辛有着切身感触:“华锐东海大桥结算下来,1千瓦是2.3万元,10万千瓦的风场就是23亿元,其中,施工占了总成本的60%以上,近14亿元。当然,上海东大桥项目有其特殊性,有长江淤泥,又属冲击地带,所有的风机都必须用钢装,每台风机打下去后要先安装一个80米深1.7米直径的钢桩,每台风机打8根,要500吨的锤子砸,再做一个混凝土的平台,平台上装风机,成本就节节高升了。其他海上风场的施工成本虽然会有所降低,也占整个成本的50%左右。”
在龙辛看来,降低海上风电的成本无非两个办法,一是在风机制造上加强成本控制,另一个是降低安装成本,让风机企业与安装公司捆绑。
船舶企业忙转向
除了风电企业,被海上风电安装这张大网吸引的还包括众多船舶公司和海洋作业企业,看起来,他们更信心满满。
中交三局的名字在海上风电界可谓响亮,这都归功于其承建了国内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中交三局全称是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类港口和航道工程,甚至包括公路、铁路、桥梁建造工程。2008年,当这家位于上海的老牌企业被告知承建东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时,其临时组建的风电安装项目部竟不知“大风车”为何物。
如果说当初是由于同处上海的地域优势让中交三局进入海上风电领域,那么,当它和大唐新能源、山东鲁能、中电国际捆绑中标了滨海、东台和射阳三个项目以后,这家公司开始变得成熟起来。其负责人频频出席各种风电大会,并承担了沉桩的平面位置和垂足的控制,灌浆工艺的材料,风机的整体拼装验收、吊装体系和吊装就位系统的自动定位等课题。
“船舶和海上工程公司转向会快一些,但安装海上风机是需要专用设备的,这些定制的船只能否大批生产并广泛应用,还需要时间和更多工程的考量。”施鹏飞说他对海上风电持观望态度。
最初承接上海东大桥项目时,安装的船只均为改造船,没有企业愿意花巨资投向这个还没被看好的新行当。
转变源自2011年,这一年各船舶公司的好消息频频传来。在设计方面,中船集团708所自主研发设计了我国第一艘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海洋38”号;上海佳豪也设计出国内首艘双体海上风电安装船,并已经在武桥重工集团进入建造阶段。在新船方面,7000吨海上风机安装船在江苏道达重工集团开工。在配套设备研发方面,中船重工海装风电设备公司投入巨资进行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进军国际方面,南通中远船务为荷兰VROON公司建造了两艘世界上先进的风电安装船,并以EPC项目形式获得了丹麦国家能源公司的一艘风电安装船订单。
如果把这些单独的船舶下线消息拼凑到一起,会发现,2011年已然成为船舶企业纷纷转向海上风电的风向标。但这仅仅是开始,按照2020年需要安装6000-12000台风机的最低值计算,平均到每年会有600-1200台风机,按每艘船一年安装40台计算,仅安装船就需要15-30艘,按照国内现在海上风电每千瓦2万元的投资额度,预计2012-2020年间仅风电安装船的市场容量就高达400亿元。
安装市场能否被激活?
如今的海上风电正处于加快发展态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等省市纷纷提交了各自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沿海由北至南已经规划的海上风电项目总计约有24个,总装机容量超过2500万千瓦,到2020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第一大国,同时带来千亿元的商机。
商机面前,船舶公司和风电公司都跳出来声称布局海上安装市场,但如此大的安装市场是否能被激活?施鹏飞有点悲观,“一是规划能否落实,二是现在成本高是否阻碍大发展”,他认为毕竟现在只有几个特许权项目,这些所谓的新型安装船也只能承接过一些工程后才能下定论,“海上风电还在探索阶段,那么安装市场同样也在探索”。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胜茂也有一种顾虑,“海上风电的安装门槛比较高,一艘船需要几个亿,不是一般企业能够进入的,而且市场还没成熟,甚至连一些规范和标准都没有,所以整个海上风电市场都没有做好准备。”
李胜茂认为,2015年以后才是海上风电大发展的阶段,安装市场也要在2015年前进行规范和完善,而并非冒进。毕竟进入这个行业付出的资本是高额的。
龙源电力虽然成立了自己的安装公司,但其总经理谢长军却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鉴于海上风电建设的特殊性,需使用大量专用装备,一整套专用装备的制造费用,只能在工程中摊销,导致海上风电建设成本高。为摊薄专用装备造价,风电开发企业须有较大的开发容量。规模化和专业化是海上风电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的确,高额的安装船费用,对于近乎微利的风电企业来说这项摊销很难消化。对于那些由于船舶利润低而转向高精尖的海上风机安装船的企业来说,也不会轻易降低安装报价。那么,一个新的问题暴露出来,原本企业自己定做安装船是为了大幅度降低成本,如今看来,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的处理方法是连片开发,大规模开发来平摊这些成本。”谢长军说。
当市场启动之前,更多人寄希望于政策。“如果国家的规划能按部就班,市场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一方面,规模开发能降低安装成本,另一方面,安装成本的降低又会直接关乎海上风电能否大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张钢说,不管市场何时被激活,龙源愿意成为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