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总您看群里,业主又发来了封表扬信,夸咱们升压站基础建的好!”正准备回去修改论文的赵亮停下了脚步,“你看,付出就会有回报,现在还埋怨出海施工辛苦吗?”朱国虎看着连连摆手的赵亮,笑着说:“其实,一期项目开工初期的那段日子可比现在难多了!那会儿人少,好在党员多!”
一期项目开工初期,项目建设团队仅有寥寥20来号人,其中近一半党员。肩负着打响“三航海上风电”品牌的重任,大家稳扎稳打,对工程数据和海况资料进行扎实调研和精确分析,寻得宝贵的窗口期,初步敲定了6月份开工的生产计划。可是,想要在阳西沙扒这片海况复杂的海域稳抓窗口期,不仅要克服突风带来的变数,还要解决施工地点离岸近4个小时的不便,唯有常驻海上,才能真正做到分秒必争。
在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大家收获了首桩沉桩的喜悦,后续的几根单桩也相继完成,下一个机位将挑战桩长达108.53米的现今“全球最长”单桩施工。怎料,起吊单桩所需的53米钢丝绳在安全检查中突然发现损坏。如若使用船上仅剩的60米长钢丝绳,按以往施工时船舶性能最稳定的吃水深度计算,即使船舶主吊达到提起的上限高度92米,仍不能将桩身脱离水下泥面完全竖直提起。这样一来,桩身紧贴泥面歪斜,无法进行后续施工。错过这个窗口期,就得再等半个月。一时间,如何按时完成这根“最长”桩成了大家心中的“头号”难题。
“这正是我们在南海扬名立万的好机会,红军万里长征都能挺下来,咱们这点难题算什么?作为党员在这个时候越不能退缩!”朱国虎鼓励船上的党员、积极分子齐心协力,直面挑战。晚风吹着海水掀起层层浪花,月光倾洒在甲板上,把旗帜上“三航奋勇争先锋”七个大字映衬的格外耀眼。凌晨一点,驾驶室内依旧灯火通明,大家经过十几次的计算模拟,决定将船舶吃水深度由11.5米调至8.5米。如此,既能安全施工,吊高不足问题又迎刃而解。
“朱总,您可是老党员了,是不是藏了一肚子一波三折、奋勇争先的故事?再给讲讲呗!”赵亮的好奇发问将朱国虎飘向往昔的思绪拉回现实,“哪有那么多的一波三折哟,其实在施工过程中更多的是小插曲,但你要明白,生在平凡岗位的我们,只要注重事前、事中,事后完善、总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再小的插曲也是故事,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听完朱国虎的肺腑之言,赵亮默默点了点头。
(来源: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