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去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依旧保持全球第一,但并网难和消纳不畅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9月18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中国风电“弃风”比例超过12%,相当于330万吨标煤的损失。风电企业因为限电弃风损失达50亿元以上,约占风电行业盈利水平的50%。这一比例前所未有。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俊峰称,“如果现有的责任义务关系得不到梳理,利益响应机制得不到协调,并网和消纳问题将成为严重制约中国风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中国风电安装速度的放缓,中国风电设备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开始进一步显现。《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风电行业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供大于求之后的过度竞争,带来的是价格的快速下滑。不过报告预测,今后两年,中国的风机价格将维持相对稳定。
限电引发“弃风”
2011年中国开始改变风电发展模式,从之前强调的大风电基地、集中式接入,转变为逐步鼓励分散式接入。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李雁称,分散式的发展,在去年其实有一个比较喜人的势头,“虽然不能说现在分散式就已超过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大风场的发展,但我们看到了很令人充满希望的苗头。” 《报告》显示,2011年,广西、贵州、陕西、河南、天津、云南、安徽等省份风电装机较2010年翻番。与此同时,山东、江苏 、广东、福建2011年末装机超过百万千瓦,跻身风电第二梯队。
不过,风电在中国开始遍地开花的同时,中国2011年风电的利用小时数却在下降。中国并网风电装机的机组利用小时数从2010年的2047小时下降到2011年的1903小时,减少比例为7%(当年火电同比上升263小时)。《报告》称,参与电网调峰和被限电“弃风”是重要原因。
2011年,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甘肃等风电大省的限电比例均接近或超过20%。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中国风能协会)专家蔡丰波称,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
2005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对新能源有“全额收购制度”,2009年修订后调整为“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报告》称,“保障性”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电网方和发电方的理解差异很大,而实施细则迟迟没有出台,没有权威的法律解释。
此外,与风电相关的运行机制也并不尽如人意。《报告》举例称,电网对风电的联网技术要求最高,高于所有电源(火电、水电、光伏等)。
“风机价格趋于稳定”
在告别了连续数年的翻番式增长之后,2011年中国风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GW以上。与此同时,2011年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8GW。这导致国产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2012年机组市场不容乐观,总产能已远超国内需求,与中国目前在国际风电机组市场和风电场开发的速度与进展也不相适应,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已成定局。
风电设备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大型企业的扩张。由于主要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均有上市或国有大公司背景,资金充足、实力雄厚,2011年产量和产能继续扩张。
《报告》分析,被迫扩张的动因有两个。一是竞争需要,产能提高才有可能承担大额订单、形成规模效益并由此得到一定的竞争优势。二是获取风电市场资源的需要。有些大企业受到风力资源丰富地区采取的所谓“资源换产业”政策的引诱,在当地建厂以获取风能资源,之后再用资源去换订单。
“风电发展中有一些很具体的问题,一个是产能过剩加剧,产业化速度快但也存在问题。另一个就是行业自律缺失,规范化程度不高。”蔡丰波说。 价格战是表现之一。《报告》列举了一家集团公司于2011年1月、2月、4月、5月、10月进行的五次风电设备主机招标。在这5个月份中,各厂家投标的平均价格分别为3840元/kW、3837元/kW、3829元/kW、3827元/kW和3819元/kW,目前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报告》称,个别厂家的报价已低至3660元/kW。在这样的低价下,开发商、整机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仍有发生。《报告》指出,“价格的下降,压缩了整机制造企业和部件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科技投入,为风电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埋下隐患。过度竞争还迫使国内整机制造企业提前进入海上风电市场这个风险更大的领域。”
这种现象未来有望得到缓解。
2012年上半年,针对风机制造和风电并网,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使风机价格开始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一些增长。《报告》预计,未来两年,中国的风机价格会更加稳定,但欧美却可能因为产能过剩和风机技术趋于成熟而导致风机价格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