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0台风机运转产生的电能,将通过16回35千伏集电线路接入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再通过220千伏海缆送到陆上集控中心,与一期H1#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产生的电能一同并入国家电网。”国家电投江苏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瑞军告诉记者,截至8月底,H1和H2两个海上风电项目累计发电量47721.23万千瓦时,其中H1项目的可利用率达96.8%,H2项目的可利用率达92.5%。
国家电投滨海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市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05年东台国华第一个风电场特许权招标项目落地,我市陆上风电产业发展序幕开启。截至目前,全市陆上风电累计并网309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8亿千瓦时。2015年开始,我市将风电开发重点由陆上转向海上,海上风电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成为独特一景。”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丛洪深说。
风电产业扬帆“出海”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有两个。”丛洪深介绍,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规模达1000万千瓦,并网容量达500万千瓦以上,这必将有力带动海上风电设计研发、装备制造、建设安装、运维管理等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从我市层面看,全市海岸线长度占全省的61%,沿海及近海70米高度风速超过7米/秒,有不可多得的风能资源。
如何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委、市政府给出这样一条发展路径:将海上风电设备组装和关键设备制造结合起来,重点突破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努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完整风电产业链条;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与风电核心技术研发结合起来,支持龙头企业瞄准国际海上风电先进技术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升风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国内市场需求与国外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助推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丰富的风能资源、美好的发展蓝图,吸引国内众多风电巨头“闻风而动”,纷纷加快对我市海上风电项目的布局——
国家电投集团先是用7个月时间建成投产了滨海北区H1#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后又历时1年4个月,建成投产了滨海北区H2#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10万千瓦项目拥有多个‘首创’,如首创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动力响应及疲劳寿命分析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首创海上风电基础沉桩高精度实时测量技术,破解了单桩垂直度控制在3‰以内的世界性难题;首创海上风电分体安装技术,突破了海上风电吊装技术瓶颈等。”朱瑞军介绍,因工期和造价均创造了同类项目标杆,10万千瓦项目去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三峡新能源江浙公司在响水投资32.8亿元,建设2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4月开工建设,共安装37台单机容量为4.0兆瓦的风电机组和18台单机容量为3.0兆瓦的风电机组。2016年10月,项目主体工程全部风机并网发电。“这个项目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推进了关键设备国产化,尤其是海上风机,在国内首家运用金风3.0海上机型,不仅在行业内引领示范,更在国际上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响水长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许新鑫说。
东台潮间带风电场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由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据介绍,该项目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在我国目前海上风电项目中单位容量最大;二是距陆地最远;三是建有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升压站;四是项目海况最为复杂。“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从小规模试验示范向规模化发展迈进。项目建成后,年可发电5.3亿度,实现销售4.5亿元,创利税8000万元,节约标煤16.8万吨。”丛洪深说。
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也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业的跟进,如上纬风电树脂项目于去年5月份正式投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风电树脂及乙烯基酯生产基地;中材风电叶片项目新增6套叶片生产模具,建成国内一流的无尘叶片处理车间;投资20亿元的远景智能风电项目加快建设,2017年底第一台风机下线。此外,美国TPI叶片、德国SGB变压器、丹麦JSB叶片芯材、双一模具、双瑞风电叶片、双菱定转子支架、宝诚重工风机附件等项目也相继“落户”我市。
历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到高、从内到外”等发展阶段后,我市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目前,我市共建成海上风电项目6个,总装机容量111.25万千瓦,核准在建5个,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预计到今年底,我市海上风电规模将达到150万千瓦,居全国所有城市首位。
(来源:盐阜大众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