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陆上风电市场萎缩,海上风电已毋庸置疑地站在风电产业下一个风口的战略制高点。自2008年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打下第一根桩,历经近10年发展的海上风电由技术空白、标准空白、设备空白的步履维艰,到2011年大规模发展,步入发展快车道,迄今我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逾200万千瓦,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
然而,彼时被业界评价为“绝对无法盈利”而多年处于停滞的海上风电一直处于尴尬局面,直至今年才得以真正步入开工建设的“爆发期”。随着政策利好频现,以及风机装备、海上安装等价格步入下降通道, 看到向好预期的整机制造厂纷纷跑马圈地,加快脚步抢占海上市场。
在此背景下,湘电风能也走上了快速扩容的通道。
▷ 海上风口爆发 ◁
“海上风电正迎来发展的最好前景”,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岳智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陈岳智认为,海上风电从当年的小批量,到今天的全方位推进,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
首先,风电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海上风电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保证风机的可靠性。
第二,我国的大兆瓦功率的风机,已从原来的大部件进口,到现在实现了国产化推动,海上风电的建设成本逐渐下降,助力海上风电的发展。
第三,随着陆上风电场越来越少,海上风电已经走到了风电行业的前面。“十三五”期间,政策推动,我国将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四省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均达到百万千瓦以上,将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等省(市)的海上风电建设,将探索性推进辽宁、山东、广西等省(区)的海上风电项目。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看到可期前景的陈岳智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今后,湘电风能将在浙江、山东、辽宁等地战略布局,“将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战略性的投资。”
▷ 首个商业化海上风电场提前完成任务 ◁
福建平海湾
位于福建鸬鹚岛东北约1.5海里处的平海湾海面,一排排风机整理矗立,叶片随风律动。这是我国首个商业化海上风电场——湘电风能平海湾一期50MW海上风电项目的一幕。
加码海上风电布局的湘电风能历时近两年,收获了阶段性的成果。10月28日,这一标志我国海上风电市场商业化起步的项目自2016年1月26日湘电风能首台机组并网发电以来,累计发电量达到了2.86亿千瓦时,投运当年累计发电量11246.48万度,提前38天完成业主7620万度的年度目标。2017年现已累计发电量1.74亿千瓦时,提前65天完成发电量目标,预计全年发电量将达到2.2亿。在运行期间,风机经历了“尼伯特”、“莫兰蒂”、“鲇鱼”、“妮妲”、“纳沙”等超强台风考验。
平海湾是我国首个商业化海上风电场。资料显示,2015年,湘电风能中标福建中闽能源福建莆田平海湾5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当年11月,首台5兆瓦海上风机完成吊装,进入调试阶段。项目总投资11亿元,共安装湘电风能10台XE128-5000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每年可提供1.9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
我国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相比仍处于初成期,面临更多的产业技术问题以及天价运维成本,可靠性成为海上风电成功的第一要义,“下海”不仅仅需要噱头和承诺,更需切切实实的“躬行”。对于呼吁海上风电审慎发展的声音而言,平海湾一期项目或可提供经验。
▷ 大风机时代来临 ◁
福建平海湾
由于海上施工条件恶劣,除了质量过硬,整机商都致力于尽可能把风机功率做大、减少台数以降低风电场投资成本,大功率风力发电机正逐步取代由陆上机组过渡而来的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目前,国内已经可以生产5兆瓦和6兆瓦大容量风电建设,未来风电向着更大兆瓦单机功率进行发展。” 陈岳智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
大风机政策频发,2017年1月25,《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强调将3MW以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各类发电机、轴承、风轮叶片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加快加强5兆瓦、6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制。
国家能源局不久前印发的《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实现5-6MW等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安装规范化和机组运维智能化。此外,按照《“十三五”电力科技重大技术方向研究报告》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具备8兆瓦及以上大型海上风机制造能力,同时突破海上风电施工建设、并网运行关键技术。
由此可预见,我国5MW~6MW机组已成为目前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主力机型,海上风电的科技创新重点或将放在8MW以上的机型。
对于金风科技、联合动力以及明阳6兆瓦机组的纷纷落地投运,陈岳智表示,湘电风能2010年5兆瓦机组就已经下线,并且在市场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同时对更大兆瓦级机组进行技术储备。“针对海上风力强、运输安装成本高的特点,研发的6兆瓦以上海上风机,不久后将进行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