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下旬,郭超向风电行业的朋友发出了求助短信。郭超是山东济宁市某风电场业主,他可怜的风机在建成8个月后,仍静悄悄地矗立在齐鲁大地上,因未通过并网检测,而被禁止发电。风机未通过检测,并非是质量不过关,而是没有人前来检测。
眼看投资就要泡汤的郭超焦头烂额,几个月来,他像皮球一样,被中国电科院和济宁供电局踢来踢去。济宁供电局坚持要求风电场提供与中国电科院签订的检测合同,中国电科院则因下半年检测工作已排满,拒绝签订合同。
在短信中,郭超写道:“#总,项目建成8个月不能运转,压力太大,请帮忙协调此事,谢谢了!”
闷声发财
济宁风机虽少,但它却反映出了中国风电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排队检测。目前,中国电科院位于河北省张北县的检测基地人满为患,不通过检测,风机制造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发电商的风电场则只能晒太阳。
与愁眉苦脸的制造商、发电商相比,负责检测工作的中国电科院则做着闷声发大财的生意。
在中国,每种型号的风机都需通过检测,如按中国电科院最初的并网检测规定组合,华锐风电、联合动力、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国内较大的风机制造商,每家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机型,而全国仅有的10套检测设备则统统集中在电科院手中。
郭超心中清楚,即使排到了他,也还要交纳50万元以上的检测费用。
供需严重失衡,奠定了中国电科院独家垄断的地位,随之而来的即是掌握定价、排序、认证、并网发电等近乎生杀予夺的大权。接下来,“权变为钱”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在一个风电场中,以机组功率1.5兆瓦为例,每种机型的检测费用为50万元,如果再加上50万-80万的抽检费用,类似上海电气这样规模的制造企业,年检测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华锐风电在张北仅租检测机位的费用,一年就高达1800万元;某风电企业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在低电压穿越改造上花了7亿多元人民币。
与风电企业的高昂支出相对应,中国电科院河北省张北基地,去年的收入至少过亿元。
针对中国电科院自定检测项目和检测价格的做法,龙源电力副总经理费智曾在媒体上大声疾呼,政府主管部门应对风电并网检测项目制定收费标准,防止垄断性乱收费。
制造市场?
事实上,在多数设备商和发电商看来,风电并网检测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市场。
为提高风电机组的并网技术水平,2010年12月21日,国家能源局下发《风电机组并网检测管理暂行办法》,并从次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记者了解到,当时的并网检测办法是在中国电科院的主导下起草并发布的。但由于技术准备不足等原因,起初并网检测工作并未得到广泛重视,在实际执行中,是一种鼓励而非强制的状态。
转折点出现在2011年2月至4月,这期间,酒泉、张北风电基地发生大规模风电脱网事故,涉事风机达到1944台。5月5日,国家电监会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风电场安全管理 有效遏制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事故频发的通知》,给出了风机脱网事故的四个原因,其中的两个原因,与风电机组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有关。
然而,国家电监会发布的调查结果并未得到一些风电制造商、发电商,甚至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官员的认同。
据记者了解,一位国家电监会的局级领导曾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风电机组并网检测协调会”上为风电企业叫屈:“近期发生的风机脱网事件,好多是由电网短路导致的,不都是风电场的故障,风电脱网对电网的影响也不能说得太过分了。”
身份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能源局曾明确规定,负责检测的机构应当经过该局的认可,这也是《行政许可法》赋予主管部门的权利。
《行政许可法》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内容应及时向社会公开。
中国电科院的风电并网检测显然属于行政许可范畴,按规定,应由行业主管部门即国家能源局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管理总局进行行政许可并公开。
但截至发稿,记者在查阅的公开资料中,未曾找到本应公开的行政许可文件,问及业内人士是否看到过许可文件时,得到的答案均是否定。
一位风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电科院可能是自己赋予了其裁判者的地位,整个行业默认电科院,也许因为它是国家电网公司的下属机构。
况且,在实际操作中,国家能源局是否认可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各地供电局和电网调度机构视中国电科院的检测报告为风电场并网发电的唯一指标。
然而,各方的反对并没有阻碍并网检测成为强制性规定。从此,中国电科院手中的检测设备开始了盈利之旅。“从此,国家电网公司成功地打造出了‘低电压穿越’检测。”上述人士说。
过度检测?
垄断者不仅是价格的制定者,同时还是规则的制定者。
国内某著名风电场业主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中国电科院的五个检测项目太多,再把各个部件一组合,就是天文数字,没有人能够承担这么大的工作量。现在是过度检测,标准要求得太高,会阻碍风电行业的发展。”
该业主的看法得到了行业内的普遍认同。2012年3月11日,主要风电开发企业、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变流器等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北京就《风电机组并网检测管理暂行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交流,最终形成《情况汇报》上交国家能源局。
《情况汇报》中提出,目前执行的五项检测过于繁复,有些要求不尽合理,而且存在无标准可依和标准不明确的情况,如电网适应性和模型验证,即使有标准可依的低电压穿越,由于检测方法等原因,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检测周期和经营成本,过度商业化的检测伤害了风电行业的发展力度。
记者调查发现,在技术实力尚有不小差距的情况下,中国风电并网检测的严苛程度却已超越欧洲水准。欧洲某著名风电整机厂商技术部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中国的五项检测中有三项与欧洲水平旗鼓相当,而另外两项则比最严格的德国标准还要高出一点。“在欧洲,没有单独的并网检测市场,风电机组在获得GL认证的同时,就具备了上网的一切条件。”上述负责人表示。
严苛的检测标准已然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制造企业普遍反映,大量机组排队等待,导致产品不能得到及时检测,已经出现了由于企业不能及时拿到检测报告而无法参与投标,或者中标后影响合同签订、执行,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尾款难以收回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由于测试报告影响银行对企业信用等级下调导致贷款资金短缺的问题。
企业上访
在并网检测执行一年时,企业开始陆续上访国家能源局。
“为什么一定要上访?”面对记者的提问,一位发电商的总工程师回答:“风电场与电网没办法商量,没得商量就只能跑到上面反映。”
国家能源局发现,跑到上面反映的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日益增多,于是决定在2012年5月17日召开“风电机组并网检测协调会”,与会者包括风电企业、行业组织、电科院和国家电监会等各方代表。
一位参会发电商代表告诉记者,这是一次表面平和下的激烈交锋,大家说出了一些平时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据了解,会上风电企业、行业组织甚至政府代表齐齐把矛头直指中国电科院,甚至电科院的某位参会代表向国家能源局说出了“是否有误会,我们下面单独汇报”的话。
此次协调会的最终成果,就是那份风电行业内众所周知的《风电机组并网检测工作协调会议纪要》的通知,从通知内容可以看出,国家能源局的调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并网检测的紧张态势。
通知规定,电网适应性和电气模型验证不再作为强制性要求;电能质量和有功无功调节能力检测延后到2014年底;低电压穿越检测延长到2013年6月30日;1兆瓦以下机组可不进行低电压穿越检测;完成低电压穿越检测的机型不再进行现场抽检等。
垄断难破
然而,国家能源局的“通知”在实际执行中被各地电网公司和电科院打了折扣。一位风机制造商总经理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对于已通过检测的机型,有些地方电科院仍在进行现场抽检;对于在某省通过检测的机组,其他地方电科院也不承认。”
《风电机组并网检测情况汇报》曾提出,应引入多家检测机构,通过竞争打破垄断,降低检测费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正在研究后续引进一两家检测机构。
据了解,国内有实力进行并网检测的机构并非中国电科院一家,业内人士随口就向记者列举了几个,如各地电科院、认证组织,如果质量监督检验管理总局想要介入并网检测,也不是难事。目前这些潜在的检测机构被一扇无形的玻璃门挡在外面。
而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则认为,再引进几家检测机构并没有触动到问题的实质,他指出,现有的电力体制赋予了电网垄断地位,进而使其获得了与政府管理部门讨价还价的筹码。
“垄断检测只是电网垄断的一种表现形式,加上国资委考核国企的核心指标是利润,电科院自然会谋求最大利益。” 王仲颖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究其根本,是现有的电力体制把调度与企业行为混为一体了。”
据悉,电网公司内部正在考虑高电压穿越检测。有电力企业测算,如果按照电网的高电压穿越要求来做,整个风电行业大概还要增加百亿人民币的成本。“那时,中国的风电行业将无法发展下去了。”一位发电商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