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初登海上升压站的一点感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4  浏览次数:1104

近日有幸第一次登上了海上风场升压站,说来有些讽刺,从事了几年海洋工程设计工作,今天第一次上平台,上的不是油气平台,而是海上升压站。这次上升压站也是因为前几天某海上升压站发生事故,相关方面想对于自有的海上升压站有关内容进行一次摸底,我们作为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法定检验和入籍的第三方机构受邀对该升压站进行了一次巡检。

此次经历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海上升压站与海上油气平台的区别:

海上升压站定义为无人平台,偶尔会有人值守,这与一般海上油气平台有很大的区别;

由于现实原因,海上升压站属于电力系统的大型设施,很多方面需要依据电力系统的规则和规范进行设计,这一点与海上油气平台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由于海上升压站属于电力系统口,相关设计、建设等需要电力口的资质;

海上升压站和海上风电场现在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究竟谁负责监管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由此产生了以下问题:

海上升压站定义为无人平台,但人员还是会登上平台,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逃生似乎并不应降低标准;

虽然海上升压站属于电力设施,但很多方面的设计规范参考陆上电力设施并不符合海洋工程理念,有必要借鉴海洋工程的成熟经验和成熟规范;

电力行业垄断,短时间几无打破几无可能;

海上升压站包括海上风电场究竟有谁来负责监管,相关设施、系统由谁来进行法定检验、事故后有谁出面负责调查还没有明确说法,这是亟待改变的现状;

目前来看,具有法定检验资质和经验的海洋工程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很有必要。

从更根本上讲,现在认资质不认资历的现状下,海上风电的建设和设计只能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在海上风机尤其是海上升压站方面,设计方、施工方很大程度上会套用之陆上的经验,显然,海洋工程同陆上建设施工存在巨大差异。

海上风场调试阶段人员众多,控制人员数量,对调试工作进行科学安排,对登平台人员进行充分的安全培训,避免赶工期造成的安全隐患十分必要。

从目前来看,中国海上风电进入了快速建设期,但监管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的海上风电就是先上车后买票,上车了想买票却发现没有售票员,司机只管开车,不管售票。希望这次某升压站的事故血的教训可以推动相关方面完善相关制度,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强大的潮流使得风机的桩承受强烈的冲刷影响,你看那几道灰色的泥流
 

海上风电还是上升期,但会不会是是昙花一现?

海上升压站的设计应该考虑未来远海风场的建设需要

中国海域就那么大,风资源好的地方就那么多,你不抢,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现在就是这个状况。不禁要问:五年以后,莫说五年以后,三年以后中国的海上风电出路在哪里?显然为了行业发展需要,海上风电只能向离岸更远的海域发展,否则那么多风电安装船难不成要向国内80多条钻井平台一样,在建造场地码头泡着晒太阳?在更远的海域建设风电场势必需要升压站的支持,那么,当前设计和投产的升压站是否具备未来改造扩容的能力?

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投资建设海上风场的时候应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在升压站的设计和建设上留有一定的冗余,或者在升压站的布置上考虑到未来改造需要。可以借鉴参考海上油气田的联合开发模式,将海上升压站建设成中心升压站,除了能够满足当前风电场发电需要,还可以满足未来更深、更远海域风电场的回接需要,降低建设投资。这样一来,一旦时机成熟,投资到位就可以开建周边临近的风电场,距离不远直接回接,距离如果较远可以考虑建设若干做座简易升压站,简易升压站回接中心升压站实现输电。当然,我不是学电的,不知道是否可行。

明确责任,规范管理,资源有限,先到先得,一哄而上,后悔莫及。海上一天,陆上一周,不可同日而语;未雨绸缪,持续发展,才能走到最后。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