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风电背后的人:草原深处的追风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28  浏览次数:167

  追风者档案

  追风者:李少林

  工作单位: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

  工作地点:张北草原及各地风电场。

  工作内容:检测风电机组性能。

  工作时间:常常是早上8点到夜里12点,有时夜里不睡觉。

  工作特性:根据风况决定具体行为,包括休息、吃饭、沟通、实时检测等。

  工作感受:忙起来的时候,没时间品味寂寞。

  细密的雨丝坠落在大草原上,激起一片朦胧的薄雾。有风吹过,雨雾便如帘幕,左右摇摆飘荡起来。草原上四散的风电机组也更加飘渺了。

  李少林站在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试验)中心张北风电试验基地的二楼大厅,用手机对准窗外美景,拍下一张照片,发送给远在北京、一个月未见的妻子:“这就是5月的张北大草原。‘斜风细雨不须归’描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吧。可惜温度只有5摄氏度,穿不了青箬笠和绿蓑衣。”

  发完短信,他呆呆地站了一会儿,转身向检测大厅走去。8点将到,该搁置亲情,开始工作了。

  李少林徒步前往待测试风机所在地。

  艰难的等待

  张北基地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张北大草原的深处。检测大厅是一间中等面积的办公室,正前方一块两米见方的屏幕,10台电脑分成两排,与大屏幕相对。李少林将电脑一一开启,风功率实时测试数据、风机检测序列表等便出现在大屏幕上。他盯着数据,皱眉沉思。

  李少林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的一名风电检测工程师,任务是检测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等并网特性。检测团队共有20多人,但其他人常年在外,“留守”的只有他一个。除了打电话沟通一下工作,他们平时难得见一面。

  亲人难见,同事难见,这就是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置身的环境。但是,他们依然热爱这份工作,因为“感觉有价值”。“按照国家规定,只有通过检测的风机才能并网发电。我们的工作就似一道闸门,过滤掉危险因素,保障电网安全,推动风电产业健康发展。”李少林说。

  现在,摆在他眼前需要测试的共有20余项。今天能完成几项呢?李少林心里并没有底。

  他看向窗外,淫雨霏霏;看向前方,屏幕显示风机出力100千瓦。他说:“心里没底,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计划,事实上我们会在前一天依据风功率预测结果,与风机厂家提前约定测试。心里没底,是因为风机检测对天气要求苛刻,变化总比计划快。就像现在,就没法测试。”

  按照相关测试规范,低电压穿越测试分为大风和小风两种测试工况,前者需要被测机组保证90%以上额定功率输出,后者则需要在10%~30%。前后总共要测40次,这就要求风速必须持续、稳定地满足要求。

  “对于多变的天气而言,持续稳定真的是比较奢侈的要求了。”李少林说。为了等待合适的风况,他们做过很多疯狂的事,例如凌晨起床做测试,吃饭时间不吃饭,风机下面等24小时,全年出差300天。当初给三一电气做大风测试,他们竟然足足等了一个月时间,最后还是在一个凌晨完成的测试。

  “基地位于草原深处,饭店绝迹、超市没有、小卖部极少。吃饭时间不吃饭,就只能泡方便面了。”在基地从事运行维护的唐海龙评价说,“要我说,这群人真的是疯狂的追风者。”

  “疯狂”也有好处。李少林说,因为整天想着安排测试,当一个人在茫茫草原上奔波时,便不会感到孤独了。

  现场小风检测

  11点,雨停了。屏幕显示风机出力开始增加,并稳定在300多千瓦。李少林精神大振,立刻给运行人员、风机厂商代表打了几通电话,抓起工具包,冲出门外。

  工程车沿着草原上泥泞的红土路行进,巨大的风机从身边出现又消失。雨刚停,太阳就出来了。阳光倾洒下来,照亮了曲折的道路。

  车停在23号风机前。李少林跳下车,寻个干爽的地方站稳。地面积水尚多,工程车的车轮轧在泥中,划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痕迹。阳光照到身前,一片暖暖的感觉;一阵风从身后吹过,顿时又寒意尽显,令人忍不住一阵战栗。

  风机下有两个集装箱。二男一女从左侧集装箱中走出来,捂得严严实实。领头男子抄着手,戴着一顶破毡帽,露出里面的羊毛,颇有北方冬日里外出放牧的气质。

  “现在就做测试吧,趁着风比较好。”李少林搓了搓手,率先说道。

  对方打开右侧集装箱,一大排与风机连接的电气设备出现在眼前。李少林从车里搬出15千克重的数据采集设备,开始连线。

  23号风机属于浙江华仪,历经艰难完成了大风测试,即将迎来小风测试。“希望今天能顺利完成。”领头男子名叫夏传宇,他说,“在这里待了好长时间了,太艰苦了。”

  李少林拍了拍他肩膀,说:“你找点遮雨布,盖住电气设备和数据采集设备吧。我怕一会儿又下雨。”

  11点30分,测试开始。李少林坐在办公用的集装箱中,面前是一台安装了测试与数据分析软件的笔记本。夏传宇把一台风扇形状的电暖器打开,放在离李少林不远的地方;转身又拿来一些方便面,放在他旁边:“要是饿了就吃点东西吧,估计你的午饭又要泡汤了。”

  李少林笑了笑:“还是抓紧时间做测试吧。小心风况有变。”

  李少林再次观察了一会儿电脑屏幕上的风机出力数据。确认维持在150千瓦到450千瓦之间后,他拿起手机,拨打了一个号码后,耐心地看着电脑屏幕。

  哐当!一声巨响从风机处传来。再看电脑屏幕,原本平滑的运行曲线,出现了一个向下的巨大凹坑,但很快又恢复正常。接下来,李少林在电脑上操作了许久。

  “这是三相对称20%电压跌落的第一次测试,从测试波形来看,这个点的低穿特性还好,风机在电压跌落期间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无功电流支撑。”李少林说。10分钟后,他再次检查风速后,向检测基地后台操作人员发出了进行第二次测试的指令。

  测试就这样一项一项地进行着。所有人都紧盯着电脑,盘算着剩余时间。今天能完成测试吗?

  曲折的测试

  12点15分,测试已进行了一半。乌云开始增多,渐渐遮挡住阳光,集装箱内的光线昏暗起来。

  电脑屏幕上的风机出力开始剧烈波动,李少林皱着眉头说:“要下雨了,风速可能要变了。”

  哐当!又一次测试完成。但是,没有时间了,大雨已经倾泻而下,敲击在集装箱上,乒乒乓乓地响个不停。风也开始变大,650千瓦、700千瓦、750千瓦……很快,风机出力达到1500千瓦,这是机组满发的数据。眼看着还有两个测试点就全部完成了,大家都无奈地叹了口气。

  又等了几分钟,李少林作出决定:“大风比小风更不容易出现。我现在回去给另一家做大风测试。”

  几个人冒着大雨和冷风,将设备拆下来。爬上工程车时,李少林已浑身湿透了,设备却没有淋上雨滴。

  故事没有就此结束。当他赶回基地后不久,草原再次风停雨歇。只是风机出力始终维持在750千瓦,不上不下的,急得人直跺脚。

  “在我这里,没有被浪费的时间。”李少林调出之前测试完毕的数据,开始进行数据分析,撰写相应的测试报告。只有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完整报告,并将所有测试信息、文档、数据归档后,整个测试流程才算结束。

  晚上8点,李少林仍在分析测试数据,他计划再工作3个小时。他的面前,大屏幕仍跳动着风机出力数据;他的身后,透过玻璃幕墙,可以看到被落日余晖映红的风机。风机脚下,一条条红土路蜿蜒奔向远方,那里曾留下检测团队的足迹。

  李少林说,好多时候,当他一个人走在红土路上时,他都会想起一首诗,那或许正是对这种工作与生活的刻画:

  荒原上的路都很简单

  像荒原本身

  只有风

  在路上或者在路外更广阔的地方

  追逐 奔跑

  路在这里

  是一个无声的向导

  引导那些走向深远的人

  而他们

  也用大部分时间

  以沉默面对沉寂

  那是荒原的性情

  走进沉默的人

  目光盯住远方

  去看清

  荒原下的

  阳光 自由 孤独 坦荡

  还有风的去向

  因为简单

  所以坚定

  所以永恒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