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临武县通天山的风电场
临武县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当地己并网发电风电场7个,装机容量31.4万千瓦,累计发电19亿度。在建项目1个,筹备建设项目1个。这一成绩单放在“三北”地区或许并不显眼,但在风资源并不突出中南部地区却实属不易。临武也因此创造了湖南风电产业五个之最:规划时间最早、建设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发电量最多、开发效益最好。
在临武县委书记李浩看来,“临武发展风电产业不仅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而且将风电开发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有机融为一体,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超前意识做好规划
临武县受南北气流双重影响,在山区和丘陵均能形成较好风况,是湖南省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该县境内年利用1800—2400小时的6米/秒以上优质风源的装机容量可达69.4万千瓦以上,居湖南省前列。但是在7年前,如何将这再平常不过的“风”真正变为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的资源,却是摆在临武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临武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陈秀雨是临武风电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7年前,当时还是副县长的陈秀雨亲手推动了风电产业在临武的落地生根。
据介绍,早在起步之初,临武就给风电产业的发展立下了规矩:“科学规划、有序开发、严格环评、规范管理。”这些年来,正是在这十六个字的指导下,临武风电产业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地走到今天。
陈秀雨回忆说,当时他们意识到,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规划先行。为此,临武早在2011年就委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对风电开发精心规划设计,完成了《临武县风资源开发规划》。该规划设计涵盖当时的临武15个乡镇和地区,共规划14个风电场,规划装机容量69.4万千瓦。同时,他们还委托湖南省电力科学院编制了《临武县风电群69.4万千瓦外送输电规划》,并取得了湖南省电力公司的批复文件,为风电资源开发提前打好了基础。
在当时,由一个县单独来做风电开发规划和消纳规划,在全国范围内也很罕见。
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管理
规划是前提,落实是关键。为了狠抓落实环节,临武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风电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两名县级领导主抓,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负责协调处理风电开发建设的有关问题,为风电开发商实施“一站式”服务,大大免去了开发业主“跑手续”的各种烦恼。
为了给风电项目开发做好服务,临武风电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当时从四方面着力:一是优化了施工环境,严厉打击非法阻工、强揽工程现象;二是及时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做好安全生产、环保、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工作;三是迅速处理问题,对风电开发建设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第一时间及时处置;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及时沟通、传递信息,推进风电项目又好又快建成。
在临武县决策层看来,对于风电项目开发既要服务好,又要管理好。因此,风电开发必须有原则,比如,尽可能使用原有乡村道路;施工同时落实各项环保、水保、植被恢复措施;与森林防火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等。
“引进多家企业实地考察,择优选用实力强、业绩优、负责任、管理好的企业,明确双方职责、开发建设时间、范围、违约责任等,避免出现只签不建情况。”陈秀雨说,“同时,督查各有关单位、乡镇和企业在风电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限时整改。”
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管理。风电开发不仅给当地带来了清洁电能,也带动了绿色经济。
依托风电项目落地建成,通天山高山风光旅游、大冲国家级“非遗”——傩戏文化旅游等先后得到开发,成为临武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毕竟,一个县的风资源是有限的,“靠风吃风”的临武不仅仅着眼于开发当地的风资源,更放眼于成为区域风电产业集群中心,辐射整个华南地区。
去年初,青岛天能(湘能重工)公司在临武布局风机塔架生产项目,如今已正式投产,可年产300套风机塔筒,销售收入4亿元。今年1月,在临武统战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临武县与中船重工海装风电达成框架协议,海装风电项目有意落户临武县,拟投资50亿元,力争打造区域型风力发电制造产业中心。
李浩认为,依托当地的风资源和目前良好的开发布局,可以适当延伸临武的风电产业链,形成风资源开发、风电装备制造、风电场运维的完整产业链条。
“湖南南部和粤北山区,风电项目比较集中,但目前缺少一个区域性的装备制造和风电运维中心,临武已经瞄准了这一目标。”临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雷剑才说。
自2011年以来,临武县先后引进华润、湘电、中建等企业到临武投资,为当地风电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一轮的低风速和分散式风电开发热潮中,临武与蓝田新能源签订了分散式风电开发框架协议,正在争取成为湖南省分散式风电开发试点县。
临武县委副书记、县长朱阳辉表示,临武县以打造“湖南风电之乡”为引领,将风电项目开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未来,将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将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列为全县六大“百亿”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