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风场建设 » 正文

德昌风电场:一个精准扶贫的样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28  浏览次数:348
核心提示:德昌,地处四川省南部,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螺髻山和牦牛山东西对峙,老幼山居中南。安宁河北入南出贯穿全境,沿途有茨达

德昌,地处四川省南部,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螺髻山和牦牛山东西对峙,老幼山居中南。安宁河北入南出贯穿全境,沿途有茨达河、老碾河等注入。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多山地导致交通闭塞,加上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就成为当地政府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找准扶贫的发力点,是摆在管理者案头的重大命题之一。2010年,随着四川首个风电项目——德昌风电场在安宁河谷开工建设以来,风电为当地在新形势下实现精准扶贫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的思路。

日前,本刊组织的“最美风电场”采访组便实地调研了德昌风电场,探寻项目背后的那些人和故事。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神女颦峨眉,映水挽螺髻”,神秘的螺髻山脚下,安宁河绵延300 多公里,被誉为凉山州的“母亲河”。沿河谷内的108 国道行驶,一台台迎风而立的巨大风电机组迅速进入视野,提示我们已经进入德昌风电场的场址区。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的业主方为中国电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德昌风电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德昌风电公司”),共建设了5 期,总装机20.2 万千瓦。

在中国电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川藏公司总经理邓良胜看来,能达到今日的装机规模,实属不易。“这是四川省风电开发的第一个示范工程。示范就有风险,其中的艰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但凭借中国电建人身上那股‘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及严谨务实的作风,我们还是变不可能为可能。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该为自己点个赞。”

事实上,早在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踏足安宁河谷之前的2004 年,就有一家民营新能源企业在此地立过一座70 米高的测风塔,但测风结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的测风结果也验证了当地风资源条件不佳。德昌风电公司总经理董文军向本刊记者介绍,“最初,为了使测风数据更具代表性,我们将整个河谷分为北、中、南三个断面,每一个断面立了3 座测风塔。开发后几期时,又增设了3 座。这些测风塔都保留了一至三年的完整风资源数据。”

实测显示,年平均风速仅有6.5 米/ 秒。在现在看来,这已经属于不错的风速条件,但要知道,业界当时普遍认为7 米/ 秒以下的风能基本上没有开发价值。就连当时的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持谨慎态度,专门批示要“以试点示范起步,逐步有序发展”。并且当地的海拔高程为1450 米,空气密度只有1.022kg/m³,是标准空气密度的0.8 倍。

先天条件较差,成为第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彼时正处于飞速发展中的风电技术,让董文军看到了希望,“我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向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凉山州委、州政府汇报时,提出到2008 年—2009 年时采用长叶片低风速机组等风电技术将可以较好地解决风资源不好的问题。”

明确了技术可行性后,为了利用好有限的风资源,德昌风电公司在微观选址上下足了功夫。据悉,除了运用软件模拟,并联合设计院、整机厂家等多次进行实地查勘外,技术人员还因地制宜地“创新”了原有的布机理论。

“我们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观点布机,而是在充分考虑峡谷内风速、风向以及尾流效应等因素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缩小机组的间距,从而使同样面积内的装机容量增加了近一倍,对风能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一倍。”相关技术负责人解释,“机组离得近,也相应降低了道路和集电线路的建设成本。”

进入施工环节,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由于沿途多山,河流密布,大部件,尤其是叶片的运输难度十分大。

董文军还清晰记得,当时请的一家运输公司的车队从成都出发,过了雅安,在名为泥巴山的地方走过两个回头弯后就决定打道回府。并向他们提交了一个报告称,叶片长度超过27 米,根本无法运到现场。

最后,在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均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只能舍近求远,从云南绕道运输。“我当时和项目经理专门提前查勘了道路,改造不符合运输要求的地方,这才解决了问题。”

场内运输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有108 国道,但安宁河谷寸土寸金,各类建筑物密集,加上6 月到9 月的连绵雨季导致路面松软,都给运输带来了巨大困难。在当时还缺少专业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只能群策群力,依靠利用吊车将叶片吊起倾斜一点的“土法子”来加以解决。

克服重重困难,德昌风电场终于从2011 年5 月迎来收获期。投产后的第一年,年利用小时数即达到2408 小时,超出设计值的20%。即使是在风速普遍偏低的2016 年,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维护,也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发电计划。

当记者问及该项目开发的意义时,邓良胜表示:“一方面,通过它的示范,才让四川的风电开发如火如荼,为将凉山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是国内首个高山峡谷风电场,为今后四川开发‘两江一河(岷江、雅砻江、大渡河)’积累了经验。”

像蒲公英随风而动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更像是对早期四川风电开发的白描,运输成为横亘在整机和开发企业面前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德昌风电场的建设过程就是例子。若能将制造环节搬到风电场周边,无疑可以降低运输难度,减少成本。
 

这一思路正好契合了东方风电努力帮助业主降低项目整体成本的诉求。“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配合业主,将设备制造、项目施工、运维等各个环节联动起,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下降。”东方风电党群工作部部长郑伟国坦言,“我们确立的策略是‘随风而动,柔性制造’,哪里有需要,就把制造点设在那里。”

德昌风电场的成功,让该公司看到了凉山地区蕴藏的巨大风电开发潜力,更加坚定了其落实上述策略的决心。2014 年11 月,东方 电气正式与德昌县政府签订协议,在该县建设凉山风电装备制造示范基地。

基地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建设投产创造了“凉山速度”。“2015 年7 月,叶片生产车间开始动工。11 月,第一支叶片正式下线。整机制造车间则于2016 年4 月开始投用,当月就有首批两台机组下线。基本上都是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创造效益。”东方 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军说道。

据悉,基地目前占地17 万平方米,年产能达到100万千瓦,完全可以满足凉山州以及周边地区风电建设的市场需求。德昌风电场所用的部分机型就是由东方风电凉山基地供应的,比如DF2.5MW—121 机组。它是德昌风电场所用的另一款主力机型——DF2.5MW—110 的升级版,风轮直径达到121 米,具有更大的扫风面积。同时,针对安宁河谷的地形以及风资源特点,东方风电做了针对性设计,采用动态转速滤波、动态最佳功率捕获、主动减载等控制策略,再加上机组本身的高可靠性和优良的电网适应性,很好地保障了业主获得最大的发电效益。

正是得益于这两款机型的良好运行表现,东方风电还计划将在安宁河谷吊装4台FD2.0MW—127 双馈机组,这是该公司为超低风速市场研发的下一代主力机型,主要针对5 米/ 秒左右的风能开发。

除了实施“柔性制造”,东方风电还在德昌试点成立了首个现场集中售后服务站,打破了传统以风电场为单位的零散式服务点模式。

东方风电四川片区经理金延开告诉记者,这个服务站可以辐射整个德昌地区。除了负责日常的计划性检修工作,依托这个站点,对于非计划性停机,运维人员基本上可以在半小时内抵达故障机位现场,大大提高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同时,站内还针对片区建立了一个二级库,有效保障了备品备件的供应。

事实上,服务站只是东方风电完善的售后服务链条上的一环。据郑伟国介绍,目前,该公司沿着风电场、片区以及公司总部这条线,形成了一套服务的信息监控系统,随时收集信息,及时分析和处理,以最快的速度响应服务需求。

这种高效的“上门”服务模式,得到了邓良胜的高度认可。“在风速较差的情况下,德昌风电场能够实现经济开发,与东方风电可靠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密不可分。”

交个税的人都多了

将制造和售后搬到现场,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也对当地经济、就业等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虽然投产仅一年左右的时间,但凉山制造基地的经济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在尚未达产的情况下,2016 年就实现工业总产值10.3 亿元。

围绕风电开发,一条清晰的产业链条已经在德昌成型。张军告诉记者,此前,凉山州的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东方风电入驻后,吸引了一批生产塔筒、玻纤布以及机舱罩等的制造企业落户当地,“就连一些周边产业,比如五金销售及大部件运输也被带动了起来。可以说,这里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风电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的园区。”

步入生产区,不时见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据了解,东方 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为当地200 多名待业青年提供了工作岗位,其中很多人来自彝族、傈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记者从随机采访的一名员工口中得知,他们的平均工资在四五千元左右,最高的能拿到近万元。“在德昌,甚至是凉山州,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薪水了。”

该说法也在当地税务部门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证实。“我们县里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很多都达不到个税起征点。自从这家企业来了之后,到我们这里缴个税的人都多了。”

此外,东方风电的母公司——东方 电气还深度参与凉山州的扶贫工作。比如,捐资20 万元用于普诗乡路灯项目建设,解决了300 多户居民的夜间出行照明问题。其还重点关注教育,在昭觉捐资援建了东方 电气第一希望小学,并持续向优秀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仅2016 年就向昭觉县600 余名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10万元、助学金20 万元。

郑伟国认为,这些都是央企责任和担当的体现。“现在都在讲精准扶贫,实际上这就是精准扶贫的精神。因为靠输血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解决不了一世的问题。真正需要的是造血,即依托某一种项目来发展地方经济。可以说,通过开发风电项目,在当地设厂,让大凉山这个相对贫瘠落后的地区发展了起来,造福了少数民族。”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