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能源融合 » 风光储 » 正文

解决风电产业顽疾需多管齐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27  浏览次数:1072
核心提示:  在过去的数年间,全球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中占领了先机。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相关

  在过去的数年间,全球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中占领了先机。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取得飞跃式发展,光伏、风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成长为世界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不仅为我国节能减排、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对全球能源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风电、光伏遇到了诸多发展瓶颈。“弃风”“弃光”问题逐渐突出,发电小时数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效益》报告发布会上,业内相关人士指出我国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但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显著的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尚未达到    全社会共识。

  正因如此,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联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等数家机构,历时一年,共同开展了关于我国风电和光伏协同效益的相关研究。

  该份研究报告指出,风光发电在能源与电力系统中的角色依旧微小,却在并网和上网利用率方面已经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因素并不是阻碍高比例风电并网的主要原因。

  根据报告显示,一般情况下,风电占比达20%时,因风电所增加的平衡成本约为风电整体销售价的10%或更低,且风电并网运行成本会随消纳区域扩大而降低。

  如果风电遍布整个区域,每台机组的波动降低而整体的预测能力会相应提高,直接    降低了并网成本。其次,电力系统的供电和用电在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的。为适应日负荷变化周期,传统电源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系统的灵活性,设计了调峰机组,只有基本负荷机组才会连续运行,这样在很多平衡区域内,日负荷变化周期特性就促使常规发电系统形成了很好的机动能力。在某些区域,只允许按照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调节,并不能充分发挥现有弹性,但这并不是因为发电机组不具备灵活调节的性能。据介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大量风电,比如通过与欧洲其他地区的有限互联,丹麦、德国等一些国家的风电占比已经达到了稳定水平。

  相较之下,与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已经是我国16个省区的第二大电源,发展前景不容置疑。

  虽然目前弃风问题仍然非常严峻,但并不意味着长期无法解决。

  上述人士表示,为了更好地解决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快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进度,以增强可再生能源的外送能力。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谢国辉早前就在公开场合介绍,2016年,国网750千伏及以下新能源并网及输送工程总投资120亿元,建成新能源并网及送出线路5620千米,满足了784个新增新能源项目并网和省内输送的需要。建成“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新增跨区输送能力超过2000万千瓦;开工建设准东—皖南、扎鲁特—青州等特高压直流工程,届时将对新能源消纳起到较大作用。

  其次,在技术创新上还应该有所突破,充分挖掘系统调峰能力。对于风电企业自身来说,更应该勤练内功,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等。只有多方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