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平均风速不到7m/s的如东海域,由25台远景4MW海上智能风机组成的海上风场,年实际平均发电小时数为2475小时,位列如东海上风场第一,如果不是因线路检修停机影响了发电量,这一年的发电小时数可超过2700小时。
2016年的可靠性数据是这样的:
2016年时间可利用率(TBA)为98.72%,整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T)为3833小时,相当于每年每台风机平均故障2.25次。值得提及的是,因故障停机的时间仅占风场所有不可用时间的23%。
需说明的是,上述数据来自于业主的报表,虽然不是官方正式发布的数据,可也实际反映了远景25台4MW海上智能风机的运行业绩情况。想必内行的朋友可能对这座海上风场的运维成本很感兴趣,毕竟高于陆上7至8倍的海上风场运维成本是海上风电的最大挑战之一。据远景海上现场工程师透露,2016年这座海上风场的运维成本单位千瓦已降至80元左右。内行的朋友,自然会懂得这个数字的含金量。
怎么做到的呢?与降低海上风电运维成本相关的事情总会令内行惊喜。简要说,是两方面的技术因素驱动了海上风场运维成本的下降态势。
一方面,是风机设计可靠性的价值支撑,针对海上风机高可靠性的要求,远景4MW海上智能风机采用了高可靠性指标,并将其分配到零部件级,做到在基因层面保障机型的设计可靠性,这为运维成本控制奠定了基础。另外,值得提及的是,远景4MW海上智能风机内置有智能故障诊断和预测功能,备有与各个真实物理系统相对应的完整数字故障模型,在其与风机同步运行时,它们可以实时交换运行数据,当风机的某个子系统出现运行偏离时,故障模型能够及时捕捉到差异,从而发出针对性预警。与传统运行数据超标后的报警机制相比,这种基于物理系统内部建立的统计模型,可精准定位风机故障,这样运维工程师出海时就可以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保障运维作业的效率。
想想看,如果登上机舱才发现真实的故障并不是预判的那样,那很可能就是一次无效的作业活动,要知道仅交通船只的费用就占到运维总成本的50%,这意味着风机智能故障诊断和预测功能对降低海上运维成本有较高的贡献率。
另一方面,远景Wind OSTM物联网平台将海上风场以及与此相连接的设施和设备变得清晰透明,尤其Wind PHM模块将设备分为正常、注意、亚健康、警告、故障等五级健康度来管理,这是制定运维计划的基础,“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计划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说计划是拉动海上运维持续降低运维成本的引擎。”上述工程师这样强调计划之于海上风电运维的重要性。
但是,制定计划恰恰是海上风电运维的一个难点。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受制于更多的气象因素,比如海浪、团雾、雷雨、台风等恶劣工况及潮位信息等,在船只使用、物料运送及作业难度、安全保障上,也有最小成本投入和最大运维效益的优化问题,这么多的因素或要素作用下,一旦计划不周,就会付出较高的成本代价,可完美的计划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工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远景在一年前就在Wind OSTM平台上开发海上风场运维管理软件,通过数据化、流程化、智能化的方式不断优化运维计划,找到成本和效果的最佳平衡点,持续降低海上风场的运维成本。
“可以说,以海上风场运维管理软件为支撑的计划性运维是远景降低海上风场运维成本的技术手段。”上述工程师举例,2016年3月,系统报出一台风机的主轴承润滑油预警信息,尽管它在运维计划中的优先级比较低,但运维管理软件对其作出在某日大风来临前予以解决的时间界定,并在周计划中给予了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对业主来说,海上风场运行业绩够不够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尽管这座10万千瓦的海上风场只有2年的历史,但从运行业绩可以看到,中国海上风电不仅拥有适合中国海域的智能风机,还有精准化的运维支持软件,这一步给行业一个看点。
当然,要看这座海上风场25年的运行业绩,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不过,远景自主研发的4MW海上智能风机可以在其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并得到Wind OSTM平台的数据化支持,相信这座风场会用其业绩持续说明这是一个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