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能源融合 » 风光储 » 正文

新起点上的联合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14  浏览次数:229
万台机组下线是联合动力九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新起点。人们关心的是,新起点上的这家公司该如何利用已有的技术与服务谋划未来的发展布局?

近年来,联合动力紧紧围绕市场变化,适时推出了多款低风速机组、高原型机组、海上机组以及抗台风机组。凭借性能优异、质量可靠的风电机组产品,联合动力三年来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走出了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不平凡之路: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600 万千瓦,连续5 年新增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二,2015年度新增装机世界排名第六位。2016 年11 月,联合动力第10000 台机组——UP2000-121 机型低风速机组在保定生产基地隆重下线,从1到10000,数量跃升的背后,是联合动力成立九年来研发技术水平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运维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的结果。

凭精品机型打造核心竞争力

作为当前及未来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中东部及南方低风速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近几年低风速机组技术的进步和开发效率的不断提高,中东部和南部地区可供开发的资源量明显增加,可利用的低风速资源面积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据统计,中东部和南部地区风速在5.0 米/ 秒以上达到经济开发价值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接近9 亿千瓦,而联合动力在低风速机组技术及机组方面拥有其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联合动力重点突破低风速风电机组载荷控制等关键技术和打造低风速精品风电机组,相继推出的UP1500-97、UP2000-115、UP2000-121 等系列低风速机型,广受业内好评,迅速抢占了低风速市场。

事实上,当业内都在为“三北”地区风电市场“拼杀”时,联合动力敏锐地发现了低风速地区具有靠近负荷中心,能够实现风电的就地消纳的优势,不存在弃风限电问题。基于这一判断,联合动力在2013 年推出低风速UP1500-97 机型,该机型是同系列机组中扫风面积最大的风电机组,在实际运行中发电量超过同系列竞争对手机型8%。凭借优异性能,迅速在南方低风速地区广受欢迎,联合动力也因此在后续的低风速市场中占得了先机。

随后,联合动力潜心于低风速机型的自主研发设计之中,陆续迭代推出了UP2000-115、UP2000-121 超低风速机型。其中, UP2000-121 机型具有的卓越性能可将风电机组适用风速降到5.0 米/ 秒的超低风速,极大拓展了低风速风电场的可开发区域,从而使占我国风能资源30% 的超低风速地区也具备可开发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UP2000-121 机组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低风速主力机型,集成了高发电性能、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等多方面整机性能。其研发采用项目管控体系下产品快速研发模式,引用集成化、模块化设计,继承了并网装机累计超过2000 台的2 兆瓦平台的多个技术研发成果,融合了联合动力传动链载荷多目标优化设计技术、超高塔筒技术、智能偏航扇区管理技术、先进控制载荷抑制技术等十余项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该机型样机于2015 年10 月28 日首次实现并网发电。

“截至目前,UP2000-121 机型样机已经运行1 年多,各项指标均超出设计要求,为业内树立了低风速风电机组的标杆。”联合动力董事长、总经理褚景春向记者介绍。

靠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依托在低风速区域具有优势的主力机型,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联合动力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投入和行业领先的创新技术,完成了包括巴基斯坦高温型、低温抗冰冻型、高海拔型、抗台风型等适应不同严苛环境条件的风电机组开发,让联合动力完成了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的转变,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据褚景春介绍,“在行业新增装机量整体趋势下降的形势下,联合动力三年来经营业绩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企业进入了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能够打造出广受青睐的低风速等系列机型和专项技术,除了靠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捕捉,还要依赖于高效创新研发机制和研发能力的支撑。截至目前,联合动力获得专利授权704 项,软件著作权124 项,编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等4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电力创新一等奖等重要科技奖项55 项。2017 年1 月,Totaro &Associates 发布了最新的《全球风能创新趋势报告》(GlobalWind Innovation Trends Report),报告中对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技术创新能力公布,联合动力的技术创新力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四。依托其承担的“风电设备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能源潮汐海洋能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联合动力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题,把技术的先进性转化为产品高可靠性、高发电量。

以机组叶片为例,越大的机组叶片意味着越强的捕风能力,但机组高载荷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褚景春介绍,“研发团队从机组结构与系统控制两大方面入手,对硬件和软件都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升级。在机组结构上,联合动力的专业化叶片研发团队加强叶片结构设计,应用高模玻纤材料设计出了一款超长的轻量化叶片。在系统控制方面,通过推力消减、变速率收桨、传动链加阻等降载优化控制策略,提升了机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用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联合动力在2011 年专门成立了专业化运维服务子公司——北京国电思达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思达公司),这被看作联合动力构建战略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思达公司成立6 年来,始终致力于建设和完善标准化运维服务体系,形成了响应快速、维护细致和保障全面的服务体系,为保证客户利益打下了坚实基础。“联合动力还提出了‘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发展战略,不仅向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还利用公司技术优势,在功率曲线优化、叶片置换、叶片加长、运行技术、风电大数据等领域加强研发,为业主提供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褚景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前联合动力第10000 台机组下线的风电交流论坛上,其相关负责人也提出了“风电场服务与售后生态体系”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昭示着联合动力正逐渐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向风电装备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另外,基于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联合动力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风电服务体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将数字化风电场电控系统与云平台远程监控支持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风电场智能诊断、预估、升级和机组之间的协调控制,有效提升了风电机组可靠性及机组性能。

与此同时,为提高客户满意度,联合动力以“提升质量、提升服务”为主要目标,采取“动态对标”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深化推广和开展了“质量和服务有效性提升工作”和“卓越质量改进项目”活动,通过了国际权威机构TUV 标准化服务认证。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动力还建立并完善大售后服务体系,建立了以项目执行为主线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重大投诉快速决策反馈机制和建立受理反馈时效考核机制等措施,实现对客户诉求的首问首办、首问即办、即时速办,促进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无论是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方面,还是机组售后服务方面,联合动力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国家行业政策科学引导和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广大干部员工不懈努力。”褚景春这样说到。在《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 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至少要达到2.1 亿千瓦以上,这对联合动力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市场容量大,联合动力要为业主提供适应需求的机组;挑战是需要在机组的研发、设计、部件采购、集成和调试、全生命周期服务等方面,有效提升机组的质量和性能,让业主有可观的收益。”褚景春谈到,“风电制造业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能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