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权威机构预测,今年下半年全球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为126美元/兆瓦时(约0.85元/千瓦时),与今年上半年环比下降22%,与去年下半年同期相比下降28%。
一般来说,新能源度电成本与能源技术类型、资源质量优劣、原料供应情况、设备制造成本等有关。对海上风电来说,水深和离岸距离是影响成本的关键。
正因此,相比陆上风电、光伏等,海上风电一直被认为是高成本的新能源类型,前景并不十分看好。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昂的成本,导致海上风电收益率低,资本、企业不愿布局。
例如,我国发展海上风电已长达8年,但进展十分缓慢,去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仅为75万千瓦。在“十二五”时期,海上风电装机量完成量还不到目标两成。所以很多海上风电项目,都是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推进。
虽然海上风电发展受阻,但前景并不小。一方面,是利好政策持续不断,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以及正编制的“十三五”规划,提到的海上风电建设容量都超过1000万千瓦。
另一方面,陆上风电弃风率高居不下,不少企业开始转向海上风电。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弃风电量达32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21%。而海上风电由于靠近电力负荷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能够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但因为是海上作业、环境特殊,其相关设备成本高,且地方政府没有配套支持政策,导致海上风电成本高企,远高于煤电、气电和陆上风电。企业难以保证足够的收益水平,积极性不高。
除了高昂的成本,海上风电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产能不足、标准设定缺失等阻碍。而产业链上的各类问题,将使得海上风电成为吃不到嘴的肥肉。
因此,海上风电度电成本虽然有大幅下降,但只能说是看到了发展希望,短时间内恐怕还难以与其他新能源竞争。预计到2030年,海上风电才可能实现平价上网。
海上风电或许还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看到希望已是一大进步。未来还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才能推动海上风电跨入增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