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海上逐风:华锐风电的蓝色梦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04  浏览次数:125

  近日,2016年海上风电领袖峰会上,300余位来自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中外科研机构和各生产链生产商云集宁波象山,共同为中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寻找新路径。

  “十二五”期间,我国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达到了482万千瓦,但是实际建成的项目装机容量仅75万千瓦。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处长李鹏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内海上装机容量的目标初步定为1000万千瓦。然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步履缓慢的形势下,未来五年能否达成预定目标?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在这个问题上,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锐风电)8年的海上风电发展经验值得参考。

  成立于2006年的华锐风电,在国内陆上风电领域完成了多个国内“首创”后,迅速把眼光放到了海上风电领域,于2008年自主研发生产出国内首台3MW海上风电机组,并成为国内最早的海上实践者——亚洲首座海上风电场,即上海东海大桥102MW风电场项目的全部风机均由华锐风电提供。此后,华锐风电与中国的海上风电发展方向共沉浮。华锐风电的海上风电之路,某种意义上,写照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历程。

  东海之风

  相比陆上风电的发展,我国海上风电的起步更晚。海上风电具有不占地、风速高、沙尘少、电量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比起陆上风电来,发电效益更高。而且,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又紧邻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消纳能力更高。随着陆上风能资源的开发殆尽,海上风电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代表着更高技术水平和发电效益的海上风电,也是世界风电开发的未来趋势。

  随着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一系列法规、政策的推出,看准了未来风电行业将快速发展的形势,华锐风电在国内率先开始了海上风电的布局。早在2008年,华锐风电就在海上风电资源丰富的江苏盐城一次性投入30亿元,兴建集研发、生产、装配为一体的风电产业基地,为未来扩大华锐风电海上实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故事更早就开始,2006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了开展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同年12月,大唐、上海绿能、中广核和中电新能源四方联合体中标项目业主;2007年9月,华锐风电中标风机主设备,确定项目第一期工程将全部采用华锐风电34台3MW海上风电机组。东海之风吹入华锐风电这家成立仅两年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国海上风电史的第一页上,留下了华锐风电灿烂的一笔。

  锐意进取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的顺利中标,凝聚着华锐风电的无数心血。华锐风电首席技术官华青松介绍,2007年我国自主建设海上风电场,存在多个壁垒。面对海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国内无设备、无技术、无标准、无先例的“四无”情况下,不仅要打破国外风电巨头的技术和价格封锁,还要解决我国沿海特有的台风天气和淤泥质地质的特殊理条件。重重困难下,需要高度紧密的合作和强大的研发实力。

  华锐风电国家能源海上装备研发中心开发的3MW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成套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些难题。新机型攻克了强腐蚀、高湿度、台风等环境下机组安全控制与长期稳定运行的技术难题,多项技术系全球首创。

  2009年3月,东海大桥项目首台风机成功实现吊装,2010年9月,全部34台机组通过240小时连续运行考核。故事才刚刚开始,在人才、经验、装备都空白的情况下,华锐风电又开始了海上运维的探索。五年质保运行期间,华锐风电风机平均可利用率达95%,发电超过13亿千瓦时,有效控制了成本,保证了风场收益。

  2010年10月,华锐风电自主生产的中国第一台5MW风电机组正式出产,2011年5月,中国首台6MW风电机组在华锐风电出厂,再次论证了华锐风电的海上实力,进军“十二五”海上风电,华锐风电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2010年,国家首轮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中,华锐风电中标60万千瓦(滨海项目和射阳项目),获得60%份额;2011年,华锐风电顺利中标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10.2万千瓦,足见其市场影响力。

  出海受阻

  然而,海上风电的成功发展不是凭借一家企业就能实现的,政策、市场、技术,任何方面的差错都可能带来企业和社会的重大损失。“十二五”期间首批海上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项目的开发困境就是最大的反面教材,华锐风电也深受其害。

  2010年我国第一轮通过特许招标的方式开发海上风场,总规模达10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海上开发历程正式启动。但是一方面政府电价不明朗,企业又为了先把资源抢到手,抱着“跑马圈地”的心态,刻意压低价格,并不考虑后期的可操作性,形成了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四家中标的风电开发商,大唐新能源(滨海项目,30万千瓦,中标电价0.737)、龙源电力(大丰项目,20万千瓦,中标电价0.6396)、山东鲁能(东台项目,20万千瓦,中标电价0.6325)和中电投联合体(射阳项目,30万千瓦,中标电价0.7047)中标电价偏低,盈利空间低,开发积极性不高。

  后续的困难还在于,主管部门缺乏协调,导致项目在实际推进中变数太多,据了解,四家开发商在项目推进中均遭遇了重新选址、复合的过程,繁琐的审批程序要重走一遍,而且施工方案的变动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开发商压力更大。

  随着2014年发改委确定上网标杆电价(2017年以前投运的近海项目上网电价为0.85元/千瓦时,潮间带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为0.75元/千瓦时),高于特许招标上网定价,导致开发商观望心态加重。

  项目的严重滞后继而导致第二批特许权招标启动的无限期延迟,构成了“十二五”期间装机目标难完成的直接原因,也给设备方、业主方带来了巨大损失。四个项目中标三个的项目的施工方中交三航局方面曾透露,项目搁置期间,施工队伍几乎完全闲置,增加了成本负担,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

  作为两大项目的设备方,项目的长期拖延直接导致了华锐风电在“十二五”期间海上风电领域的“无所作为”,前期在风场选址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以及准备工作,如今面临着全部泡汤的阴影。首批海上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项目的开发困境中,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方无一是胜利者。

  解局还需要共同合作。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多次表示, 2010年的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主要目的是想解决如何合作的问题,当时的招标是捆绑式的,项目建设单位、设备制造单位、施工安装企业具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不是简单的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这四个项目还没有真正实施,这种关系没有像陆地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那样,对海上风电的技术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史立山副司长强调,“我希望这四个项目能够作为我们海上风电的合作的典范,能够在十三五期间真正得到实践。在海上风电建设中,如何来统筹管理,如何来共享信息,如何来通过实践形成海上风电的标准的体系和规程规范。”

  华锐风电总裁徐东福语重心长地说,华锐风电是个敢于担当的企业,我个人认为,遇到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去解决。合作才能带来共赢。大家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中国风电健康、长远发展的出路。

  走向突破

  如何实现海上风电在“十三五”期间的突破?面对我国提出的“十三五”期间1000万千瓦的新目标,华锐风电要更加审慎。海上风电投资风险大、周期长,我国又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以更加务实、认真的心态总结经验和教训,徐东福表示。

  经历了“十二五”海上风电的集体挫败之后,华锐风电的发展步伐更加沉稳。今年,华锐风电在战略发布会上提出了未来在技术研发、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三个维度的创新方向。其中,在海上风电发展方面,华锐风电表示将通过提高风机稳定性和发电效率;提供全方位海上服务和多样化营销策略实现新的突破。

  “其实很多业主已经认识到,高稳定性的风机和优质的运维服务才是保证风场效益的真正手段。”华锐风电锐源风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国栋说。去年年底,上海东海大桥102MW项目34台华锐风电3MW风电机组已全部走出质保期,作为首家走出质保期的海上风场,华锐风电在运维服务上优势有目共睹。据了解,进入后运维服务阶段以来,风机可利用率达到了98.54%。华锐风电正在创造着海上后服务领域的新故事。

  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是华锐风电始终坚持的准则,华锐风电在海上风电领域的科技突进历史,堪称业界传奇。2008年,国内首台3MW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2010年,国内首台5MW风电机组出产;2011年,国内首台6MW风电机组出产;2014年,历时两年的国内首个10MW技术研究完成。

  在近10年的技术积淀基础上,华锐风电不断在风机稳定性的优化上加快脚步。近期,华锐风电推出了第二代SL3000和新一代5.X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其中,第二代SL3000以批量运行5年的华锐风电3MW海上风电机组技术经验为基础,融合智慧风能技术,在低风速和超低风速区域发电优势更明显。SL5.X机组充分借鉴已经在上海东海大桥二期运行3年的SL5000风电机组的技术经验,实现5MW至6MW风机的最佳配置方式,同样集成了大部件自维护系统和智慧发电技术,实现了低成本、周期短和发电效率优势明显等多种优势性能。

  据有关人士透露,华锐风电作为唯一的整机商,还受邀参与了十三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漂浮式深远海科技项目”。漂浮式机组技术不仅可以真正打破海域限制,实现“自由”发电,而且更能实现长远效益,被视为开发潜力最大的风电技术。因此,这一技术概念一被提出,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华锐风电在海上布局方面确实有章有法,纵面上的技术驱动加上横向服务推进,整个盘活了企业发展空间。在被视为华锐风电海上发展大本营的江苏盐城,华锐风电为海上风电的长期发展已经建设了江苏华锐风电产业园、华锐风电产业园区、华锐射阳临港风电装运产业园区、江苏省(华锐)海上风电研究院,以及由国家投入巨额资金、重点扶持的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显示了华锐风电在海上风电的长远战略。

  海上风险浪大,让多少人望而却步,但向深海挺进,是中国海上风电开拓者们一直以来坚持不懈的蓝色梦想。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